判斷題
1、 教育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是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交叉學科。
2、 這并不意味著它是一般心理學原理在教育中的應用。相反,教育心理學擁有自身獨特的研究課題,那就是如何學、如何教以及學與教的相互作用。
3、 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是一個系統過程,該系統包含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等五種要素。
4、 教學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不僅關系到學生情感和社會性的發展,而且對學生的認知發展過程也有直接的作用。
5、 學習過程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
6、 教育心理學為實際教學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則或技術。
7、 少年期隨著身體的急劇變化,他們產生成人感,獨立性意識強烈。
8、 青年初期,他們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已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開始出現辯證思維。
9、 學生準備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
10、心理發展通過學習才能實現。總之,學習準備不僅影響新學習的成功,而且也影響學習的效率。
11、邏輯思維是智慧的最高表現。
12、IQ=【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
13、智力是個體先天稟賦和后天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14、大量的研究證明,人們的智力水平呈常態分布(又稱鐘形分布)。
15、男女智力的總體水平大致相等;男女智力結構存在差異。
16、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只是表現為學生對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種偏愛,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
17、智力影響學習的速度、數量、鞏固程度和學習的遷移。
18、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會意義,是人格的核心。
19、性格也作為動力因素而影響邪惡系的速度和質量。性格的性別超逸又會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而且還會影響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和個體社會化。
20、廣義的學習之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借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
21、任何水平的學習都將引起適應性的行為變化,且這些變化是相對持久的。
22、人類學習和動物學習有著本質的區別。
23、桑代克是現代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
24、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補的過程,泛化是對事物的相似性的反應,分化則是對事物的差異反應。
25、教學階段與學習階段是完全對應的。
26、教學的藝術,就在于學習階段與教學階段是否完全吻合。
27、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28、美著名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曾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又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結構的關系把學習氛圍機械學習與意義學習。
29、意義學習奧蘇泊爾認為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
30、接受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者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
31、接受學習是學習者掌握人類文化遺產及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主要途徑。
32、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33、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
34、學習需要是指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
35、在兒童早期,附屬內驅力最為突出,兒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屬內驅力的強度有所減弱。
36、學習期待是個體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目標的主觀估計。
37、外在學習動機的實質仍然是一種學習的內部動力。
38、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卻不是決定學習活動的唯一條件。
39、自我實現是一種最高級的需要。
40、利用直接發生途徑,主要應考慮的就是如何使學生原有學習需要得到滿足。
41、從間接途徑考慮,主要應通過各種活動,提供各種機會,滿足學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愛好。
42、問題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學習情境。
43、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認為,中等程度的動機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
44、學生對學習結果的歸因對以后的學習行為會產生影響。
45、一般而言,無論對優生還是差生,歸因于主觀努力地方面均是有利的。
46、平時我們所講的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等都屬于同化性遷移。
47、遷移對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48、遷移是習得的經驗得以概括化、系統化的有效途徑,是能力與品德形成的關鍵環節。
49、形式訓練說認為,遷移是無條件的、自動發生的。
50、知識掌握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心智技能形成。
51、概括指主題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從而獲得對一類事物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聯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認識的活動過程。
52、所謂變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征,以便突出本質特征。
53、教師啟發學生進行自覺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的討論。
54、對于遺忘發展的進程,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早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55、前攝抑制,是指前面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后面學習材料的干擾。
倒攝抑制,指后面學習的材料對保持或回憶前面學習材料的干擾。
56、學習的熟練程度達到150%時,記憶效果最好;超過150%時,效果并不遞增,很可能引起厭倦、疲勞等而成為無效勞動。
57、心智動作是通過實踐動作的“內化”而實現的。
58、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內部言語而實現的,因此言語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9、認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有助于有效地從記憶中提取信息。
60、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
61、目前較公認的是以發散思維的基本特征來代表創造性。
62、創造性與治理的關系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
63、高智商雖非高創造性的充分條件,但可以說是高創造性的必要條件。
64、非邏輯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成分,在各種創造活動中都起著重要作用。
65、態度結構除包含認知成分之外,還包含情感成分和行為成分。
66、態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隨態度的認知成分而產生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是態度的核心部分。
67、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
68、道德行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志。
69、通過對態度和品德的實質與結構的分析可以發現,二者實質是相同的。
70、在10歲以前,兒童對道德行為的判斷主要是依據他人設定的外在標準,稱他律道德。
71、在10歲以后,兒童的判斷主要依據自己認可的內部在標準,稱自律道德。
72、態度與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
73、雖然對懲罰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從抑制不良行為的角度來看,懲罰還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態度與品德形成的。
74、實質上,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都可歸于心理健康的范疇。
75、判斷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應兼顧個體內部協調與對外良好的適應。
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對性。
心理健康既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過程。
心理健康與否,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社會評價問題。
76、習慣上,人們用心理困擾、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分別指稱嚴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幾類心理健康問題。
77、會談是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基本方法。
78、學校心理輔導的一般目標與學校教育目標是一致的。
79、指導教學是以學習成績為中心、在教師指導寫使用結構化得有序材料的課堂教學。
80、群體凝聚力指群體對每一個成員的吸引了。
81、群體規范是約束群體成員的行為規則,包括成文的正式規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范。
82、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條件。
83、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關系或心理距離。它的形成與變化,取決于交往雙方滿足需要的程度。
84、優秀學生有時也有可能發生問題行為。
85、信度是指測驗的可靠性,即多次測驗的分數的穩定、一致的程度。
效度是指測量的正確性,即一個測驗能夠測量出其所要測量的東西的程度。
86、在教師的人格特征中,有兩個重要特征對教學效果有顯著影響:一是教師的熱心和同情心;一是教師富裕激勵和想象的傾向性。
87、教師期望效應的發生,既取決于教師自身的因素,也取決于學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認知水平、歸因風格和自我意識等眾多的心理因素。
88、經驗+反思=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