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資料:河南省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講師考前押題 |
教育心理學
單項選擇題
1、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2、學習過程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
3、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
4、1924年廖世成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5、個體心理發展階段:少年期(11、12歲~14、15歲);青年期(14、15歲~25歲)。
6、少年期隨著身體的急劇變化,他們產生成人感,獨立性意識強烈。
7、青年初期,他們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已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開始出現辯證思維。
8、學生準備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
9、從嬰兒到青春期的認知發展階段:1感知運動階段(0~2歲)2前運算階段(2~7歲)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4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
10、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在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是兩個近鄰發展階段間的過渡狀態。
11、個體對自己的心理特點、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會價值的自我了解與自我評價。
個體個體對自己的感情體驗,如自尊、自愛、自豪、自卑及自暴自棄等。
屬于對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追求等。
12、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識最原始的形態。
13、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
14、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
15、認知過程是指學生借以獲得信息、做出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
16、具有場獨立方式的人,對客觀事物做判斷時,常常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和干擾;在認知方面獨立于他們的周圍背景,傾向于再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獨立對事物做出判斷。
具有場依存方式的人,對物體的知覺傾向于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
17、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會意義,是人格的核心。
18、能力是指個體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
19、桑代克是現代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
20、美著名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曾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又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結構的關系把學習氛圍機械學習與意義學習。
21、接受學習也是概念同化過程,是課堂學習的主要形式。
22、接受學習是學習者掌握人類文化遺產及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主要途徑。
23、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
24、學習需要是指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
25、學習期待是個體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目標的主觀估計。
26、在所有動機劃分中,得到心理學家公認的,而且對教育實踐具有相當重要的應用價值。
27、自我實現是一種最高級的需要。
28、問題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學習情境。
29、正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負遷移指兩種學習之間的相互干擾、阻礙。
30、心向與定勢常常是指的同一種現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
31、陳述性知識也叫做描述性知識,是個人能用言語進行直接陳述的知識。
32、程序性知識也叫做操作性知識,是個體難以清楚陳述、只能借助于某種作業形式間接推測其存在的知識。
33、概念學習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義,實質上是掌握同類事物的共同的關鍵特征和本質屬性。
34、上位學習也叫總括學習,即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
35、所謂模象直觀即通過對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
36、概括指主題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從而獲得對一類事物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聯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認識的活動過程。
37、所謂變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征,以便突出本質特征。
38、對于遺忘發展的進程,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早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39、學習的熟練程度達到150%時,記憶效果最好;超過150%時,效果并不遞增,很可能引起厭倦、疲勞等而成為無效勞動。
40、所謂技能,一般認為是通過聯系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
41、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
42、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
43、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動的時間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質化”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活動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動作構成要素、動作執行次序和動作的執行要求),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明確活動的方向。
44、所謂原型操作,就是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
45、所謂原型內化,即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想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潛的形式的過程。
46、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的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
47、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48、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
49、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
50、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
51、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
52、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到的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個成分。
53、道德行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志。
54、依從階段的行為具有盲目性、被動性、不穩定,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
55、焦慮也是包括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恐怖癥等在內的各種神經癥的共同特征。
56、抑郁癥是以持久性的心情低落為特征的神經癥。
57、心理評估,指依據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搜集得來的資料,對學生的心理特征與行為表現進行評鑒,以確定其性質和水平并進行分類診斷的過程。
58、會談是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基本方法。
59、指導教學是以學習成績為中心、在教師指導寫使用結構化得有序材料的課堂教學。
60、個別化教學是指讓學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策略。
61、程序教學是一種能讓學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學以特定順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個別化教學方法。
62、掌握學習是由布魯姆等人提出的。
63、群體凝聚力指群體對每一個成員的吸引了。
64、群體規范是約束群體成員的行為規則,包括成文的正式規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范。
65、從眾是指在群體壓力下,成員有可能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