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經典條件反射的創始人是巴甫洛夫。
2.B【解析】一般認為,小學四年級是由形象過渡到抽象的關鍵期。
3.A【解析】程序教學是一種個別化的教學方式,根據對學習過程的設想,把教材分解成許多小項目,按一定順序加以排列,對每個項目提出問題,通過教學機器或程序教材呈現,要求學生作出選擇反應,然后給予正確答案以便核對。它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積極反應,給予及時強化和反饋,使錯誤率最低。
4.D【解析】認知內驅力是最穩定、最重要的學習動機。
5.A【解析】倫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識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
6.D【解析】略。
7.D【解析】掌握學習是由布盧姆提出來的。
8.D【解析】一般說來,群體間競爭的效果取決于群體內的合作。
9.B【解析】略。
10.B【解析】處于關注生存階段一般是新教師,他們非常關注自己的生存適應性。
二、判斷題
1.√【解析】研究表明,課堂內的群體對個人活動起到促進作用,但有時群體也會對個人活動起阻礙作用。
2.×【解析】標準化測驗具有更強的計劃性而不是隨意性。
3.×【解析】闡述規則時,新教師往往是含糊其辭的。
4.×【解析】懲罰不等于體罰,所以必須嚴格避免。
5.√【解析】遺忘曲線顯示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最初進展很快,以后逐漸緩慢。過了相當的時間后幾乎不再遺忘。所以可以用題干的說法表達。
6.√【解析】具備這些條件的人思維比常人活躍,因此能發現常人不易發現的問題。
7.×【解析】學生的態度和品德特征與家庭的教養方式有密切關系。
8.×【解析】心理健康具有相對性,有高低層次之分。
9.√【解析】兩種方式各有優勢,可以相互補充。
10.√【解析】班級規模過大阻礙了課堂教學的個別化,有可能導致較多的紀律問題,因此,教師的態度、學生的態度和課堂處理的得分就越低。
相關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