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詞解釋
31.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認知因素的教育。
32.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規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它從初等學校延伸到大學,并且除了普通的學術性學習以外,還包括適合于全日制職業技術訓練的許多專業課程和機構。
33.設計教學法主張廢除班級授課制和教科書。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目的和內容,在自己設計、自己負責的單元活動中獲得有關的知識和能力。
34.教學策略是指為達到某種預期效果所采取的多種教學行動的綜合方案,就是在教學目標確定以后,根據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有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與技術,以便形成具有效率的活動方案。
35.班級管理是指教師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帶領班級學生對班級中的各種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以實現教育目標的組織活動過程。
五、簡答題
36.【答案要點】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對學生應盡的義務做了專門規定。
(2)學生應盡的法律義務包括:①遵守法律、法規;②尊敬師長,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③努力學習,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④遵守所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
37.【答案要點】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體現了人們的教育理想;
(3)我國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礎上。
38.【答案要點】夸美紐斯對教育學的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主要有:
(1)構建了教育學的學科基本框架,確定了教育學的基本研究內容。在《大教學論》中,
夸美紐斯論述了教育目的、教育與社會、自然-和人的關系、教學的內容、方法、組織形式、原則及規律、道德教育和教學管理等。
(2)強調普及義務教育,論證了普及義務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3)從理論上論證了教育適應自然的思想。強調人人都應受到同樣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自然發展的規律和實行“泛智教育”。這一思想為后來的自然主義教育開辟了道路。
(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論證了一系列教學原則。
(5)首次提出了“學年制”的思想,尤其是從理論上論證了“班級授課制”這一學校最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使人類的學校教育更加趨向正規化。
39.【答案要點】
(1)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播者,在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延續中起橋梁與紐帶作用。
(2)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塑造年輕一代的品格中起著關鍵性作用。
(3)教師是人潛能的開發者,對個體發展起促進作用。
40.【答案要點】
(1)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的規律;
(2)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規律;
(3)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的規律;
(4)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的規律。
六、論述題
41.【答案要點】
(1)改變學校教育過于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是我國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一視同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2)“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師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關注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同時也要看到學習成績不好學生的潛力,要采取積極措施促進后進生的發展。
(3)我國實行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素質教育區別于應試教育的標志之一。素質教育強調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在教育中每個人都應該得到發展,這是每個學生的基本權利。所以,無論是教師、學校還是社會以及相關教育部門,都不能只把關注的眼光放在少數優等生身上,要使所有的學生都得到最好的發展。
(4)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評價方式。不能把學習成績當作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改變將學生學業成績當作評定教師業績唯一標準的方式。
(5)教師對于后進生,要善于發掘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增強其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針對后進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進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而不是對后進生采取忽視的態度。材料中老師請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回答,而不叫一般學生的行為就是對后進生的忽略,是不利于學生發展的。總之,通過課程教學改革,改變教師在教學中關注不均衡的情況,既需要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配合,又需要社會相關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和學生家長的支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從根本上改變教師在教學中關注不均衡的情況。
也許你還需要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