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1:情境導入
【問題導入】
首先我會讓學生思考:我們照鏡子時,我和鏡子里的“我”有什么區別?
由于學生自身的經驗,學生很快答出:一樣。那么我和鏡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導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解決這個問題。
環節2:進入新課,建立概念
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
根據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紹與平面鏡成像中光的幾個術語:
物:平面鏡之外的物體。
像:平面鏡里可以觀察到的物體
提出問題:平面鏡成像時,物和像有什么特點?
作出猜想:物比像大;物與像等大;物比像小。
設計實驗:
實驗器材:兩只相同的蠟燭,刻度尺,玻璃板,白紙。
實驗方案:
在桌面上放白紙,紙上豎著放一塊平面鏡,在玻璃板前點燃一支蠟燭,可看到鏡中的像。
拿未點燃的相同蠟燭,在玻璃板后移動,直到蠟燭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測量像和物的位置關系。
改變點燃蠟燭的位置,多測量幾次。
【記錄數據】
實驗結論:
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連線和鏡面垂直。
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垂直
環節3:鞏固提升
為什么在實驗中只點燃一支蠟燭?
(一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關系,二是便于觀察。)
環節4: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請同學們回到家里觀察自己家里的平面鏡是否符合實驗結論。
【板書設計】略
【答辯題目解析】
1.本課的難點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難點的?
【參考答案】
我這節課的難點是器材的選擇和方案的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讓他們根據平時照鏡子的經驗,選取相應的器材,同時我針對平面鏡的特點,無法驗證物與像的大小以及距離,從而提出使用玻璃板。在方案的設計方面,我首先讓學生明確我們實驗的目的,從而得到我們要記錄的數據,根據記錄的數據得到實驗的過程,從而突破難點。
2.實驗器材的選取中,為什么要選擇薄的玻璃板?
【參考答案】
選擇玻璃板是為了能觀察物與像之間的關系,如果選擇厚的玻璃板,則可能會出現兩個像的情況,會影響觀察,所以選擇薄的玻璃板。
初中物理《歐姆定律》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1:導入新課
【問題情景】
請學生回顧上節課的探究實驗,并提出問題:我們得出了電流、電壓和電阻的什么結論呢?得出通過導體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教師進一步追問:這個關系是不是普遍規律呢?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激發學習興趣,從而引出本節新課《歐姆定律》。
環節2:新課講授
【建立規律】
利用多媒體出示德國物理學家歐姆,并向學生介紹歐姆的生平和貢獻。他在19世紀初經過大量的實驗而歸納得出了電流、電壓和電阻三者的關系,為了紀念他,把這個定律叫做歐姆定律。
教師給出歐姆定律的具體內容以及字母表達式: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學生獨立思考和同桌交流,得出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的大小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大小無關,加深了對歐姆定律的理解。
環節3:鞏固提高
知二求一:在多媒體中出示題目:一輛汽車的車燈接在12V電源兩端,燈絲電阻為30Ω,求通過燈絲的電流。由于學生初次接觸利用歐姆定律進行解題,所以在做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強調利用歐姆定律做題的解題步驟,如先畫出電路圖,明確已知量與所求量,最后根據歐姆定律求解等。
環節4:小結作業
1.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說出本節課的收獲,并對本節課所涉及到的知識進行總結。
2.思考歐姆定律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下節課進行分享和交流。
【板書設計】略
【答辯題目解析】
1.請簡單描述一下控制變量法?
【參考答案】
是指物理學中對于多因素的問題,常常采用的一種方法,把多因素的問題變成多個單個因素的問題。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余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后綜合解決問題,這種方法叫控制變量法。
2.請你描述一下這節課的重難點是什么?
【參考答案】
【重點】歐姆定律的內容及其表達式。
【難點】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實際問題。
初中物理《光的色散》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播放關于彩虹傳說的動畫,提出“為什么天空中會有彩虹呢?”,引出課題。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光的色散
提出問題:牛頓是怎樣讓太陽光色散的呢?
出示三棱鏡讓同學觀察一下它有什么特點。
同學討論回答:透明的,有三條棱。
演示實驗:讓一束太陽光照射到三棱鏡上,調節,另一邊用白屏承接,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后發生了什么?
在黑板上畫示意圖,播放色散圖片。
得出結論:讓一束太陽光照射到三棱鏡上,會被分解成各種顏色的光,如果用一個白色的光屏來承接,在白色光屏上就形成了一條彩色的光帶,顏色依次是紅、橙、黃、綠、藍、靛、紫。
共同總結:我們把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幾種顏色叫做色散。
提出問題:根據光路可逆原理,被分解出來的七種色光如果逆著原來出射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鏡,將會出現什么現象呢?
讓學生討論:七種色光如果逆著原來出射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鏡,會復合成白光。
提出問題:陽光可以分解為七種單色光,但我們看到大自然的色彩遠比紅、橙、黃 、綠、藍、靛、紫七種顏色來得豐富多彩,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引導學生回答:一些色光混合后會產生許多豐富多彩的顏色。
問題:白光色散后的各種色光混合后又復合成了白光,那么七種單色光中的任意兩種或幾種混合后又將得到什么顏色呢?陽光可以分解為七種單色光,但我們看到大自然的色彩遠比紅、橙、黃 、綠、藍、靛、紫七種顏色來得豐富多彩,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通過播放視頻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一些色光混合后會產生許多豐富多彩的顏色。
問題:白光色散后的各種色光混合后又復合成了白光,那么七種單色光中的任意兩種或幾種混合后又將得到什么顏色呢?引出色光混合。
2.色光的混合
學生觀看色光混合視頻。
引導學生根據視頻內容討論,教師進行總結:人們發現,把紅、綠、藍三種色光混合能產生各種色彩。因此把紅、綠、藍三種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光擁有三原色,顏料也擁有三原色嗎?
引出顏料也有三原色:紅、黃、藍,拿紅、黃、藍這三種顏料混合也可以得到各種顏色的顏料。它跟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擴展:彩色電視機的制成原理。電視屏幕上顯現出的畫面,豐富多彩的顏色,都是由紅、綠、藍三種色光組成的。如果用放大鏡觀察彩色電視機畫面就會觀察到這一現象了。
環節三:鞏固提高
提出問題:雨后的彩虹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
學生討論后教師引導得出結論:下雨過后,有很多小水滴,由于重力的作用,它的下半部分較大,上半部分較小。水滴像三棱鏡,太陽光經水滴后也會發生色散,空中有很多水滴聚在一起,正因如此,我們在雨過天晴會看到彩虹。
環節四:小結作業
總結本堂課內容,在課后嘗試去尋找關于看不見的光的知識,下節課一起學習分享。
【板書設計】略
【答辯題目解析】
1.紅色的光照到綠色的衣服上,是什么顏色?
【參考答案】
黑色。因為白色反射所有色光,黑色吸收所有色光,其他顏色只反射對應顏色色光,綠色會吸收紅色色光,所以看起來是黑色。
2.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
【參考答案】
(1)了解光的色散現象,知道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
(2)通過演示實驗,了解白光的色散現象;
(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樂于參加物理學習活動。
聲明:本文真題來源考生回憶及網絡渠道搜集,僅供考生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下載233網校APP,可下載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
免費注冊233網校會員,獲取教師資格證面試資料包!點擊注冊>> |
小編推薦:教師資格證面試考試流程 面試考生須知
真題推薦:歷年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
通關秘籍:教師資格證面試如何快速通關?233網校講師將面試情景還原,助你一舉攻下“結構化面試+試講+答辯”三大內容,實戰通關!免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