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題目:七年級下冊《春夜洛城聞笛》片段教學
2.內容:

3.基本要求:
(1)試講時間10分鐘左右;
(2)引導學生體會情感;
(3)根據教學內容適當板書。
【233網校解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了解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朗讀法,學生把握詩歌內容,提高語言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李白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把握詩歌內容。
教學難點:感受李白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教師提問:(ppt展示李白畫像)同學們對李白有什么樣的了解呢?
2.學生回答: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3.根據學生發言,教師引導:今天就一起學習李白的一首詩《春夜洛城聞笛》,一起去課文中感受李白的故園情。(教師板書今日課題)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一)寫作背景介紹
要求:學生結合課前預習,針對本詩寫作背景進行介紹。
明確: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時,李白游洛城時作出這首詩。
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當時稱為東都。當時李白客居洛城,身處客棧里,偶然聽到笛聲觸發了故園情,因此寫下了這首詩。
(二)讀通詩歌,識讀生字
要求:學生自主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韻律,感受詩歌的韻律美。讀的同時用筆圈畫疑難字詞,并借助工具書解決。
(三)理解詩歌大意
提問: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
要求:學生默讀詩歌后回答。
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李白客居洛城時聽到了《折柳曲》的笛子聲,因而寫了此詩表達思鄉之情。
三、研讀詩歌,深入分析
1.提問:這是怎樣的笛聲?
明確:玉笛。
教師提問:玉笛是什么意思?
明確:笛子的美稱。
教師提問:從哪里看出來的?
明確:從課下注解看到的。
教師總結:我們在學習詩歌時,一定要關注到課下的注釋,注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詩歌的內容。
2.提問:“暗飛聲” 是什么意思?
明確:笛子的聲音隱隱約約,并不是很清楚…
提問:那為何作者說“滿洛城”?
要求:同桌交流后回答。
明確:靜謐的晚上,洛陽城的春風帶著笛聲飄散,作者的心里都是這樣的笛聲。
提問:作者心里為什么都是這樣的笛聲?
明確:因為這是折柳曲,柳與“留"諧音,與送別有關,代表離別和哀怨。
教師提問:這種離別的曲調勾起了李白怎樣的情絲?
明確:深深的思鄉之情。
3.朗讀指導:教師播放配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情感。
四、鞏固拓展,提升認知
提問古代還有哪些思鄉的詩?
明確: (生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生2)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生3),“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五、歸納總結,深入理解
教師請學生談談學完本課的收獲。
六、實際演練,分層作業
學生寫一首思鄉的小詩歌。
板書設計:
《春夜洛城聞笛》
折柳→思鄉之情
任性刷題:【教資題庫免費在線刷題】【答題闖關贏獎品】
教資報考門檻將提升,珍惜報考機會,抓住新法改革前報考機會拿下證書。課程試聽>>
進入教資微信群 和同考小伙伴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