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語文學科知識與
教學能力試題(初級中學)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在西方文學史上,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喜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國劇作家莫里哀喜劇《慳吝人》里的阿巴貢,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小說《歐電妮•葛朗臺》中的葛朗臺,以及俄國作家果戈理小說《死魂靈》里的潑留希金,堪稱為歐洲文學中不朽的四大吝嗇鬼典型。這四個人物都以吝嗇而著稱,并將吝嗇貪婪發揮到了極致。而乞乞科夫是《死魂靈》中貫穿全書的人物,他是一個農奴主兼資產階級商人的典型形象,并不是吝嗇鬼。
2.C【解析】①“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從“蓮花”“荷葉”可以看出描寫的是夏日的景象,出自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②“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楊柳色”正是春天來臨的象征,此句描寫為春天的景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閨怨》。③“銀燭秋光冷畫屏,清羅小扇撲流螢”,句中已明顯寫出了“秋光”,因此這一句是描寫秋之景色,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夕》。④“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六出”為雪花的別稱,從“青竹變瓊枝”也可以看出冬季的雪花已落滿枝頭,出自唐代詩人高駢的《對雪》。因此,按照春夏秋冬的時序,詩句排列為②①③④。
3.A【解析】托物言志是通過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B項,《陋室銘》為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作品,作者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現了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和高潔傲岸的節操。C項,《石灰吟》為明代政治家于謙的詩作,作者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D項,《竹石》為清代文學家鄭燮的詩作,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這也是作者人格的象征。以上三首詩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即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征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A項,《登飛來峰》的作者為北宋詩人王安石,這首詩重點寫出了作者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
4.D【解析】“若敵泛舟順流,舳艫千里,星奔電邁,俄然行至”一句出自《三國志•吳志•陸抗傳》,其中的“星”“電”為名詞作狀語,表示“像流星一樣”“像閃電一樣”。A項,“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一句出自屈原的《離騷》,“桂”“蘭”分別指“桂木”“蘭木”,無詞類活用現象。B項,“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一句出自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路”意思即為“道理”,元詞類活用現象。C項,“那些東鄰西舍聽得哭聲,都來觀看”一句出自馮夢龍的《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東”“西”泛指左右前后,也無詞類活用現象。D項,“蠶食鯨吞”是指像蠶吃桑葉那樣一步步侵占,像鯨吞食那樣一下子吞并,“蠶”“鯨”二字為名詞作狀語,屬于詞類活用現象。
5.C【解析】“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一句使用的修辭手法是通感,通感是指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的一種修辭手法。題于中的句子是以嗅覺寫聽覺.A項中的句子是以觸覺寫聽覺,B項中的句子是以聽覺寫嗅覺。D項中的句子是以觸覺寫視覺。C項并未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因此C項不適合作為補充的句子。
6.D【解析】“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出自自居易的《暮江吟》,其中的“可憐”是“可愛”的意思。A項,出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其中的“可憐”意為可惜。B項,出自自居易的《長恨歌》,其中的“可憐”意為令人羨慕。C項,出自杜牧的《阿房宮賦》,其中的“可憐”意為可惜。D項,出自《孔雀東南飛》,其中的“可憐”即可愛之意。因此D項合適。
7.B【解析】合理的說明順序是指能充分表現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順序,也符合人們認識事物、事物規律的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三種。情景發展不屬于三種說明順序之中。
8.A【解析】教材助讀系統是指教材中為了幫助學生閱讀課文,培養和提高學生自讀能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單元提示、作者介紹、課文導讀、注釋、課文插圖、課后練習、閱讀鏈接等。助讀系統是語文教材的基本內容要素,具有“便教利學”的功能。
9.B【解析】練習題一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展開想象,進行改寫,體現了“有根據地進行想象性的寫作”“促進寫作與閱讀的有機結合”的設計意圖,因此,C項、D項正確。練習題二要求學生分析課文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這一練習,能夠“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因此A項正確。而對于課文的語言,練習題中并未涉及,B項不正確。
10.D【解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學會傾聽”,不僅僅是指從字面上傾聽學生所說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教師要以耐心、專注的態度,理解學生所表達的觀點和意圖,這才是“傾聽”的真正含義。
11.B【解析】題目一要求學生選擇某一問題,寫作文并向不熟悉本土文化的外地人解釋如何選擇。題目二要求學生搜集資料,以“我看張衡”為題寫作文。通過對題目的分析,再結合選項分析,A項,題目二并沒有具體的閱讀對象,而是有具體的寫作對象;C項,題目一和題目二都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D項,題目二要求學生寫出對張衡的看法,考察的是議論的能力。因此,B項正確。
12.A【解析】通過對三項作業的分析可知:A項,三項作業都是在閱讀了泰格爾的《窗》之后,對學生的寫作進一步要求,因此A項正確;B項,對課文主旨的深入理解,只在第二項作業中有所體現;C項,對課文寫作特點的借鑒只在第三項作業中有所體現;D項,三項作業的難度并不接近,從易到難為:作業l、作業3、作業2。
13.C【解析】教師在導人中,通過對自己一系列經歷的介紹,以及對照片的展示,將其轉化為課堂教學資源,營造了學習課文的情境,更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其中,照片反映的是教師的經歷,而學生沒有去過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墓地,并不能反映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C項錯誤。
14.A【解析】將詩歌鑒賞方法概括為“懂事兒”“知趣兒”“品味兒”三個專業術語,能夠使學生快速記住并深刻理解詩歌鑒賞方法,從而有效提高詩歌教學的效率,B項正確。教師通過分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來歸納其寫作風格,屬于比較閱讀,據此來分析“為什么這樣寫”并感受作品風格,C項正確。另外,教師歸納的三個層次屬于詩歌教學的層次,也是閱讀古代詩歌的層次,即第一步歸納概括“寫什么”;第二步剖析“怎么寫”;第三步分析“為什么這樣寫”,D項正確。至于誦讀,教學論文中并未提到,因此A項不正確。
15.C【解析】從這段課例評析中可以看出,朗讀在課堂中體現得不到位,教師的預設和課堂生成并不一致,A項錯誤。朗讀的形式、時間、參與人數都沒有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B項錯誤。D項中“有限的課堂時間不利予朗讀的充分展開”,課例評析中并未提出這樣的看法,D項錯誤。閱讀的目標是通過各種形式的層層閱讀推進對文本的理解,C項正確。
真題推薦:2014上半年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真題 233網校真題解析班,全面分析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