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綜合素質考點:學生觀(二)
——“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根據教師資格證考試大綱的要求,《小學綜合素質》學生觀這一節需要“理解'以人為本'的涵義,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做到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
一、“以人為本”學生觀的內涵
“以人為本”的教育戰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發展的起點和目標上,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確立了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以人為本”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屬性。堅持以人為本,最堅實的落腳點在于將“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落實在教育教學過程之中,充分尊重、關心、信任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恰當的方式引導、呵護學生,尊重學生的生命主體意識,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發揮教育的主體作用。
“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很好地體現和遵從了學生的本質屬性,將學生視為發展中的人,尊重個體的獨特性.并切實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將學生放置在發展的主體位置。
1.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主體,是不以教師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要求把學生置于教育活動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需求,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把學生真正的當作“人”來開展教育,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不以教師的個人意志去支配學生,按照學生的成長規律開展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而現實中,個別教師忽視學生的獨立主體性特點,以教師
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進而樹立教師的所謂絕對權威,這是與當代學生觀相悖的。
(1)學生在教育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
素質教育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需要樹立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育活動過程中.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學生角色觀念,幫助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轉變為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探究。在這種學生觀的引導下,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探索精神,眼界開闊、思維活躍,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和開拓進取的精神。
(2)學生具有個體獨立性,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
學生作為個體.具有主觀的意志.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并非簡單地被動接受知識,而是經過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斷。由于學生自身認識的不同.造成了學生學習效果的不同,說明學生在思想上具有鮮明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獨立性,不能把自己的個人意志強加于學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觀地看待學生的成長與成才,把學生當作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當作具有個體獨立性的人來看待.因勢利導地去施加教育.推動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
(3)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具有主體的需求與責權
學生的主體性的根源在于個體需求與責權的統一。學生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獨立的主體,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具有學習的自主需求和動力,擁有享受相關需求的權利。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需求,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學會對學習、對生活、對自己、對他人負責,學會承擔責任,使學生認識到權利與責權是并存的.更是統一的。在享有一定權利的同時也必須承擔著一定的責任,這是學生主體性的客觀要求。
熱點推薦: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綜合素質考點歸納
通關必看:2017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提前備考有妙招,233網校匯聚教師資格經驗豐富講師,為廣大考生打造一次通關備考秘籍,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