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指有機體在生活環境中受到刺激時,生物需要是否獲得滿足而產生的暫時的較劇烈的態度及其體驗。快樂、憤怒、悲哀、恐懼就是其中的幾個基本形式。小學生在各種活動,特別是學習活動中,常常會產生各種情緒狀態。培養小學生健康、積極的情緒狀態對其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目前小學生不良情緒的現狀
在社會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必然會或多或少地遭受各種挫折,或面臨各種抉擇的機會,許多小學生表現出來的過分緊張、多慮、退縮、恐懼、躁動、焦慮、憂郁、消沉等不良的情緒狀態令人擔憂。在知心姐姐盧勤《寫給年輕媽媽》的一書中,有這樣一些事例:現在一些學生穿的T恤衫上常常寫著幾個大字:“煩死了,別理我!”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消極的情緒反映,可許多小學生還作為時尚、時髦來追求,爭相效仿。有的小學生小小年紀,本應該是一幅快樂、天真的樣子,可他們臉上卻總是陰沉沉的,看這不順眼,看那不順心,永遠沒有快樂的時候。還有許多小學生已經把“太糟了!”、“糟透了!”、“真倒霉!”作為了自己的口頭禪,時不時地掛在嘴邊。小伙伴取得成績時,不是向他們表示祝賀,而是一副“有什么了不起”的樣子,甚至還嫉妒別人,責怪老師偏心。遇到困難時,不是想辦法解決,而是不斷地埋怨、沮喪。
二、產生小學生不良情緒的因素
小學生產生不良情緒的因素是較多的,如學校的壓力太大、生活太緊張、父母的期望過高、同伴交往不良、個性中的消極特征較多等等,主要來自于學校、家庭、社區三個方面。
三、培養小學生積極情緒狀態的重要性
一個學生的情緒狀態如何是他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標志。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個體經常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愉快、開朗,則在人際交往中較受歡迎;相反,如果個體的情緒困擾長期不能解決,則可能導致人際關系緊張,不能與人正常相處,難于適應正常的學習和工作,不僅影響活動效率,而且也有損于身心健康,長此以往,還可能導致焦慮、壓抑,及一些身心疾病,甚至引起神經癥或精神病。因此,筆者認為,要多注意小學生的情緒變化,并不失時機地調動他們,著力培養他們積極的情緒狀態,使他們逐步養成活潑、開朗、樂觀的良好個性心理品質,培養健全的人格。
四、建立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培養學生積極的情緒狀態。
小學生在學校是一名學生,在家里是父母的孩子,在社區是未來的公民,這就決定了培養小學生積極的情緒狀態,必須建立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它以家庭教育為核心,以學校教育為主導,以社區為重要陣地,形成一個開放的網絡結構模式,三者缺一不可。
(一)培養小學生積極的情緒狀態,家庭教育是核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奠基作用、家長的言行對小學生的發展起表率作用、和諧的家庭文化對小學生的心理具有熏陶作用。作為家長不能忽視對孩子心理健康成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1、父母要多與孩子交流,成為孩子心聲的忠實傾聽者。我們現在的孩子,缺少的正是這種傾聽。許多父母平時工作很忙,他們認為傾聽孩子的心聲,是浪費時間,是沒有必要的。知心姐姐在她的著作中有這樣一段話:通過母子間的交談,父母得到的是生命的信息,而孩子得到的是人的自信。這種平等,是心理上的平等,它讓一個孩子從小體味到人的尊嚴。父母的傾聽會使未成年的孩子從小學會以平等與尊重的心態與人建立聯系,會使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也可以減少孩子的煩惱,更可以以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孩子認識生活,解決實際生活中困擾孩子情緒的問題,讓孩子過得輕松、快樂。
2、家長自己要保持積極的情緒,言行要得體。每一天,家長的情緒、言行都影響著孩子。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家長這樣對孩子說,“你聾了?聽見沒有?”“當初我就不該生你!”“閉嘴!你這個小混蛋!”“如果你再打他,我就殺了你。”“天吶,你快把我累死了!”許多家長把孩子當成“出氣筒”,靠罵孩子來發泄淤積在心中的不滿和焦慮,殊不知你的這些言行給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理帶來了什么。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家長自己生活沒有規律,卻責怪孩子不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己不求上進,卻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重點學校;對孩子不夠尊重,卻要求孩子尊重別人;家長對孩子很少贊揚,卻要求孩子能夠正確認識自我。在家長的這些不良情緒、不得體語言、不恰當行為的影響下,孩子心中充滿了恐懼、悲觀、憎恨與不自信,這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情緒,影響到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影響到他們的心境。
3、要創設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家庭心理環境。如果家長不轉變原來那種只注重學習成績的觀念,孩子的壓力只會越來越重,“徐力殺母”事件還可能會發生。因此,筆者認為要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觀念,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家長以自身的行為和正確的方式去影響和教育子女,讓孩子在家里感到輕松、愉快,這樣才能使孩子保持健康的、積極的情緒。
4、家長要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現在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錯位,不是用賞識的目光去看待孩子,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別人的孩子的長處,去比較自己孩子的短處,越比較越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的孩子。到后來他的孩子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情緒始終處于緊張之中,就怕自己做不好,更有甚者,還會產生對別人成績的嫉妒。其實,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存在著差異,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進步,你就應該祝賀他。“哪怕天下所有的人最后看不起我們的孩子,做父母的都應該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稱頌他、贊美他,為他們感到自豪,這才是每個孩子的成才之本。”這是一位聾童父親在為改變女兒命運的坎坷途中發現的一個奧秘。
(二)培養小學生積極的情緒狀態,學校教育是主導。
學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實施的主渠道。它直接體現社會心理教育及家庭心理教育的要求。是每一個孩子走向社會做個健康合格公民的培訓中心。它幫助一個未來的公民形成積極向上、開朗、樂觀、熱情的個性品質,教給他們正確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樹立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每一位教師都應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培養自己良好的心境,把自己生活中的不良情緒消除在課堂以外,以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對待教學,對待學生。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開放、寬松、積極的學習氣氛,有利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相反,專制、緊張的師生關系,容易使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學習效果下降。
2、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教育活動。活動是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途徑,如,各種主題班會、聯誼活動、實踐活動、外出旅游等,只要我們有意識地把這些活動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聯系起來,就可以在這些活動中使學生抑制不良的心態,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體會快樂的情緒,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感受交往的樂趣,形成關心他們、幫助他人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
3、多給學生提供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情緒體驗,如高興、快樂、滿足、幸福等可使學生增強自信心,情緒高漲,精神飽滿,既能提高其完成學習任務、參加集體活動的熱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長期體驗消極情緒而引發的種種情緒障礙。同時,它又會成為其新的活動動機,使他們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相反,如果經常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則會打擊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產生畏縮心理而害怕學習。因此,學校在教學活動中要因材施教,對優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其不斷產生新的成就感;對后進生要給予耐心細致的幫助,對他們的要求不能太高,對他們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鼓勵。
4、培養小學生控制和調節情緒的能力。善于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不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也是社會性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教師要教會小學生控制和調節情緒的手段,讓他們正確對待自己的情緒表現。如憤怒情緒的釋放可采用轉移對象的方法;遇到挫折要學會多角度看待問題;不要自尋煩惱;在興奮的狀態下,要盡力保持冷靜,與伙伴分享快樂等。這樣可以使小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培養小學生積極的情緒狀態,社區是重要陣地。
一切的社會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社區里進行的,社會普通存在的各種現象也都會在各個社區內反映出來,而社區又是小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良好的社區環境可以體現出學生對社會的認同和人與社會的融合,有利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可以提高家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社區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小學生身心的正常生長發育和教育的實施。如,一個綠草如茵、花木滿園的環境,會令人心曠神怡,心情舒暢,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滿對生活的熱愛,人的情緒也會因此而變得積極,容易接受教育。反之,在一個生活空間狹小、環境污染嚴重的社區中,會使人心煩意亂,思緒不清,情緒消極,易引起不滿、導致不良行為的發生,甚至對教育產生逆反心理。
2、社區良好的人文環境對小學生情緒的影響更為廣泛、深刻。社區的人文環境實際上反映出社區的文明程度,包括社會風氣、人際關系、文化氛圍等。社區良好的人文環境往往能成為學校教育的直接補充,在培養學生形成積極情緒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鄰居們樂觀互助的生活態度,積極向上的情緒無不影響著身心尚在成長之中的學生。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價值取向、精神面貌等心理現象,也往往是本社區成人綜合素質的反映。一個充滿朝氣、充滿活力的社區中,蘊育的孩子也往往是具有良好情緒狀態的,反之也是如此。
在斯賓塞的著作《珍貴的禮物》一書中,筆者看到這樣一句口訣:“每一天,在每一方面,我都越來越好。”筆者認為這對于現代的小學生也是同樣有用,每天保持積極、良好的情緒,那么每個小學生的每一天就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