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適應性是指克服種種困難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一種傾向,也可以說是一種學習適應能力。學習適應性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學習熱情、有計劃地學習、聽課方法、讀書和記筆記的方法、記憶和思考方法、應試的方法、學習環境、性格和身心健康等。本調查不僅是對小學生學習不良的理論的探討和研究,也為教師和家長及孩子的學習提供了可靠的指導依據。近年來,對學習適應性以及對由于學習適應不良導致的學業不良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本調查以小學生為研究對象,因為小學階段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階段,中學生的許多學習適應性問題源于小學階段的積累性發展,因此直接研究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問題,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材料與方法
本調查采用的調查問卷是《學習適應性的測驗》(小學五、六年級用),由華東師大心理系周步成等人修訂。該測驗的折半信度為0.71~0.86,重測信度為0.75~0.88。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效標,表明有較好的建構效度。小學五、六年級用的有9個內容量表,在內容量表基礎上又分為四個分量表,并編有效度量表,用于檢查回答的一貫性,已剔除無效問卷。具體為:分量表1(學習態度)有三個內容量組成,A1(學習熱情)、A2(學習計劃)、A3(聽課方法);分量表2(學習技術)由1個內容量表組成,A4(學習技術);分量表3(學習環境)由兩個內容量表組成,A5(家庭環境)、A6(學校環境);分量表4(心身健康),由3個內容量表組成,A7(獨立性)、A8(毅力)、A9(心身健康)。每個內容量表10個項目。
在對學習適應性的評定上采取等級制,具體地說就是將測查結果分成5、4、3、2、1五個等級,5為優等,4為中上,3為中等,2為中下,1為差。處于中下和差的都可以歸入學習適應不良。
作者選擇北京市某城區小學,隨機抽取五年級學生110名(3個班)的學生,施測《學習適應性測查》(小學五、六年級用),最后收集到109份有效問卷,采用問卷原始分在octet-stream上進行統計分析。
二、討論
在本調查的學習態度一項中,學習熱情和學習計劃優等的約占13%,差等的占3.67%,中等約占81.65%。而聽課方法優等只占4.59%,中等占87.56%,差等占8.26%。由此可見,小學生學習態度中的重要問題是聽課方法需要指導。學習技術優等的只占0.92%,差等占2.75%,中等占96.33%。可見大多數小學生處于中等。學習環境一項中家庭環境優等的占11.01%,學校環境優等的占14.68%,而家庭環境差等的占7.34%。可見現代小學的學習環境是比較優越的,而如何利用學習環境,給孩子提供優質的教育是我們應該下大力度實施的。
心身健康一項中的獨立性優等的占7.34%,中等占93.58%,差等占6.42%。小學階段是獨立性培養的非常重要的時期,因為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是2~10歲,大部分是小學階段。尤其是當前獨生子女的獨立性已成為社會性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幫助他們逐漸學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獨立的人格意識。
毅力一項中優等的占7.34%,中等以上的占55.96%,中等以下的36.7%。一個人做事是否成功,關鍵在于是否有毅力去堅持,如果遇到困難就逃跑,無論多聰明也將一事無成,所以培養小學生毅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心身健康優等的占15.6%,中等以上的占59.63%,中等以下的占24.77%。由此可見,小學生心身健康值得關注,一個健康的人不僅指沒有軀體上的疾病,還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三、建議
小學時期是人的一生中人格形成、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習慣的養成、心理素質的構建等的關鍵時期。通過小學生學習適應性測查,作者建議小學生的家長和老師及社會各界人士給小學生提供更好的環境,有的放矢地引導他們,培養他們獨立的學習能力,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