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斷題
1.× 【解析】班會活動的主要形式是主題班會。
2.× 【解析】科舉制產生于隋朝。
3.× 【解析】八股文是近代以后才被定為考科舉的固定格式。
4.× 【解析】l897年盛宣懷創辦的南洋公學,分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為小學,它是我國最早的公立小學。
5.× 【解析】學生的發展是有差異性的,只強調統一要求違背了差異性的規律。
6.× 【解析】學生有學習權,教師不得以任何借口隨意侵犯或剝奪學生的學習權。
7.× 【解析】重點在拓展學生的知識與能力。
8.× 【解析】教材中的思想性的內容必須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并且只有在他們接受以后才能提高其思想水平。
9.× 【解析】任何教學方法用不好可能成為注入式的教學方法,用得好就能成為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啟發式與注入式的區別不是某種具體方法,而是它們的指導思想。
10.× 【解析】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事業應該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所以他認為教育應該是國家的。
11.× 【解析】教學原則反映教學規律,但不等同于教學規律。
12.× 【解析】政治教育是德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德育還包括思想和道德教育。
13.√ 【解析】教學是智育的基本途徑,智育是一種教育活動,二者有區另目也有聯系。
14.× 【解析】課程對保證學校教育功能的實現有其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15.√ 【解析】學生不是成人的雛形,而是具有自身身心發展特點的人。
16.× 【解析】題干的觀點是威爾遜的主張。
17.× 【解析】l904年清政府規定初等小學教育為義務教育。
18.√ 【解析】中國是學校產生最早的國家。
19.× 【解析】兩周以后出現“國學”與“鄉學”之分,春秋時期出現“官學”與“私學”之別。
20.× 【解析】不同的社會德育的內容雖然不同,但其中卻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繼承性,所以德育具有歷史性。
四、情景題
(一)
1.ABCD 【解析】應試教育以分數為導向,勢必會造成學生單一發展,知識狹隘,禁錮學生的創造力。
2.A 【解析】我國現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是第八次。 ,
3.ABC 【解析】素質教育的三大任務是發展身體素質、提高心理素質和培養社會素質。
4.ABCD 【解析】學會學習的內涵涉及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與學會生存。
(二)
1.B 【解析】略。
2.ABC 【解析】新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D 【解析】案例中教師通過肢體語言告知學生,他只贊賞最后一位同學的觀點。
4.ABCD 【解析】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應有目的、有層次、有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