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1.【A】[解析] 教育學史上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是神話起源說。
2.【D】[解析] 人類最早的學校出現在2500年前的埃及。
3.【A】[解析] 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大教學論》的作者是夸美紐斯。
4.【C】[解析] 從作用的呈現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為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
5.【B】[解析] 我國正式實施的第一個現代學制是癸卯學制。
6.【A】[解析] 雙軌學制最早產生于西歐。
7.【A】[解析] 教師的文化形象是教師形象的核心。
8.【B】[解析] 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師把握其發展的關鍵期,不失時機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獲得最佳發展。
9.【C】[解析] 我國古代的“六藝”屬于學科課程。
10.【B】[解析] 制度性隱性課程的表現形式包括學校管理體制、學校組織機構、班級管理方式、班級運行方式。
11.【B】[解析] 蘇格拉底是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兒童成長過程的年齡分期的人。
12.【C】[解析] 見“價值取向行為失范”定義。
13.【A】[解析] 貝爾和蘭卡斯特所創行的教學組織形式被稱為導生制。
14.【C】[解析] 最經常使用的認知學習評價的方法是測驗。
15.【B】[解析] 非結構觀察由于不追求量的確定,同樣也可視為定性觀察。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6.【C、D、E】 17.【A、B、C】 18.【A、B、E】 19.【B、C、D】 20.【A、B、C、E】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21.德育: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22.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與組織的體系及其管理規則。它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是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和組織的體系,二是教育機構與組織體系賴以存在和運行的一整套規則。
23.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各學科的綱領性指導文件,發揮著教學工作的“組織者”作用,可以確保不同的教師有效的、連貫的、目標一致地開展工作。
24.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是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在對教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
25.相對評價法:是根據所要評價對象的整體狀態確定評價標準,以被評價對象的某一個或若干個為基準,通過把各個被評價對象與基準進行對照比較,判定出每個被評價對象在這一集體中所處位置的一種評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