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41.(1)任務難度中等,最佳動機激起水平也適中。或(中等程度動機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
(2)任務容易或簡單,最佳激起的水平較高。或(容易或簡單的任務,動機水平越高,學習效果最佳。)
(3)任務困難或復雜,最佳激起的水平越低。或(任務困難或復雜,動機水平越低,效果越好)
42.(1)列提綱
(2)利用圖形
A.系統結構圖 B.流程圖
C.模式或模型圖 D.網絡關系圖
(3)利用表格
A.一覽表 B.雙向表
43.(1)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
(2)態度是一種內部準備狀態,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
(3)態度不同予能力。能力決定個體能否順利完成某些任務,態度決定個體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務。
(4)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44.(1)復習和檢查過去的學習。 (2)呈現新教材。
(3)提供有指導的練習。 (4)提供反饋和糾正。
(5)提供獨立的練習。 (6)每周或每月的復習。
45.(1)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 (2)及時復習。
(3)分散復習。 (4)反復閱讀結合嘗試背誦。
46.(1)連續性與階段性。 (2)定向性與順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異性。
四、論述題
47.(一)知識觀
1.知識并不是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相反,它會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地被“革命”掉,并隨之出現新的假設。而且知識并不是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
2.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具體個體之外,盡管我們通過語言符號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習者會對這些命題有同樣的理解。因為這些理解只能由個體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建構起來,它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歷程。
(二)學習觀
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三)學生觀
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的。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經驗。要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