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36.有效地進行知識概括的基本方法有:(1)配合運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區(qū)分事物的本質和非本質,抽取事物的本質要素,拋棄事物的非本質要素。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概括時,不僅要注意抽取本質的一面,也要注意拋棄非本質的一面。為此,必須配合使用概念或規(guī)則的正例和反例。(2)提供變式。理性概括是通過對感性知識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識的獲得是把握事物本質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教學實際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須給學生提供豐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識.必須注意變式的正確運用。(3)科學地進行比較。概括過程即思維過程,也就是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因而,區(qū)分對象的一般與特殊以及本質與非本質的比較過程,對于知識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4)啟發(fā)學生進行自覺概括。為了促進知識的獲得,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該啟發(fā)學生去進行自覺的概括,鼓勵學生自己去總結原理、原則.盡量避免一開始就要求學生記憶或背誦。
37.(1)準確地示范與講解。準確的示范與講解有利于學習者不斷地調整頭腦中的動作表象,形成準確的定向映象,進而在實際操作活動中可以調節(jié)動作的執(zhí)行。(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練習是形成各種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應用不同形式練習,可以使個體掌握某種技能。(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 -般來講,反饋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內部反饋,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給予的反饋,有時也稱結果知識。(4)建立穩(wěn)定清晰的動覺。動覺是復雜的內部運動知覺。它反映的主要是身體運動時的各種肌肉活動的特性。有必要進行專門的動覺訓練,以提高其穩(wěn)定性和清晰性.充分發(fā)揮動覺在技能學習中的作用。
38.(1)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中學階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導行動的時期。(2)自我意識增強。在品德發(fā)展的過程中,中學生更加關注自我道德修養(yǎng).并努力加以提高。可以說中學生對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反省性和監(jiān)控性有明顯的提高,這為產生自覺的道德行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3)道德行為習慣逐步鞏固。由于不斷地實踐、練習,加之較為穩(wěn)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導,中學生逐漸形成了與道德倫理相一致的、較為定型的道德行為習慣。(4)品德結構更為完善。中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與道德行為三者相互協(xié)調,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報考結構,使他們不僅按照自己的道德準則去行動,而且也逐漸成為穩(wěn)定的個性心理結構的一部分。
39.行為改變的基本方法有強化法、代幣獎勵法、行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處罰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強化法。根據學習原理,一個行為發(fā)生后,如果緊跟著一個強化刺激,這個行為就會再一次發(fā)生。
(2)代幣獎勵法。代幣是一種象征性強化物,籌碼、小紅星、蓋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幣等都可作為代幣。
(3)行為塑造法。這是根據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原理而設計的培育和養(yǎng)成新反應或行為的一項行為治療技術。主要是通過不斷強化逐漸趨近目標的反應,來形成某種較復雜的行為。
(4)示范法。示范法是通過求診者觀察和模仿來矯正其不良行為與神經癥反應的。1967年由班杜拉等人建立。其基本原理是:人的各種行為,無論是適應性行為還是不良行為,都是通過后天的學習獲得的。岡此.同樣的方式也可以改變不良行為,或重新學習適應性行為。
(5)處罰法。處罰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為。處罰有兩種:一是在不良行為出現后,呈現一個厭惡刺激(如否定評價、給予處分),二是在不良行為出現后.撤銷一個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是讓當事人自己運用學習原理,進行自我分析、自我監(jiān)督、自我強化、自我懲罰。以改善自身行為。
40.(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兩種任務中含有的共同成分決定的,較多的共同成分將產生較大的相似性。并導致遷移的產生。
(2)原有認知結構。原有的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遷移方式,原有認知結構的特征直接決定遷移的可能性及遷移的程度。原有認知結構對遷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習者是否擁有相應的背景知識。這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第二原有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對遷移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認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jié)、控制的元認知策略,也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3)學習者的心向與定勢。心向與定勢常常是指同一種現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動而義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tài)。定勢對遷移的影響表現為兩種:促進和阻礙。
此外,諸如年齡、智力、學習者的態(tài)度、教學指導、外界的提示與幫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41.知識是教師生存的基石。沒有深厚扎實的知識基礎,就無法勝任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以下四個方面的知識基礎是提高教師素質所必需的。
(1)掌握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在本學科方面具有精深的專業(yè)造詣是教師知識結構的核心,此外還要具備一定的與本專業(yè)相鄰的學科知識,以便適應學科分化與綜合的需要。
(2)廣博的知識領域。具備淵博的知識,對于教師做好教書育人丁作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教師教育教學的效果。
(3)必備的教育科學理論。教師只有熟悉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個別差異,切實按照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所揭示的規(guī)律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豐富的個體實踐知識。個體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獲得的對學生學習風格、興趣、需要、潛力、困難的洞察力和全套教學技術和課堂管理技能。這種知識是教師在對本體性知識深刻了解的基礎出通過一定的教學情境、時間與經驗而形成的
免費模考:2014年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心理學》考前測試卷
臨考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