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綜合素質考點及考試真題——閱讀理解能力
大綱要求:
理解閱讀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理解閱讀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篩選并整合圖表、文字、視頻等閱讀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
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根據上下文合理推斷閱讀材料中的隱含信息。
知識考點:
1、閱讀材料中的詞、句理解【核心考點>>】
2、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把握【核心考點>>】
考試真題:
【2017年上半年真題】
問題:如何理解文末所言的“開放的寫作”?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10分)
材料:所以,嚴格的來說,文學家寫作中對讀者的想象,既是一種向現實和未來讀者尋求認同的過程,同時也是對傳統的再確認過程,我認為,只有具備了過去、現實和未來開放性的創作,才稱得上是一種開放的寫作。
從最根本的意義上來說,文學是一項尋求認同的事業——作者通過寫作來尋求理解,尋覓知音,而讀者則通過閱讀,來發現作者并與他們建立認同,作家通過區分不同的讀者類型,針對特定的閱讀對象,使用相應的語言和敘事策略,為他們提供讀物,從而獲得讀者和市場的認同。但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寫作,不僅考慮現實的讀者,同時也在向未來和可能的讀者尋求認同。
比如說,在文學出版、印刷、傳播很不發達的古代社會中,作家們的作品在當時的傳播受到極大的限制。對古代的作者而言,他們的寫作大多沒有任何商業報酬,也很少有現實的讀者。正因為如此,他們只有對未來的讀者加以想象,才能獲得寫作的基本動力。所謂的“文章千古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而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作家的寫作也向未來敞開,當時不為人知,在后世卻成一代經典的作品,即便是在近現代文學史上也比比皆是。所以說,文學本身就具有某種“待訪”的性質:作家有點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島嶼的人,而讀者則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島嶼,當然是希望有一天能與他們的讀者相遇。
對于另一些作家來說,他們的目光也會投向過去,他們試圖與那些早已不在人世的文學先輩進行對話,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在與先驅者所確立的文學標準對話,當然,他們也是在跟自己內心的目標進行對話。每一個優秀的作家心中都有一個隱秘而清晰的目標,讀者和社會的認同,商業上的成功是一回事,而能否接近和達成到這個目標,則是另一回事。就中國文學而言,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等人確立了古典文學的標準。
而魯迅先生則代表了近代以來中國文學和思想的新高度。也可以說,我們實際上面對著兩個偉大的傳統,我們置身于這兩個傳統之中,受到他們的護佑,分享他們的文學資源,向他們表達敬意,同時也在與他們進行對話,并嘗試著作出新的文學變革,因此,任何有價值的寫作,都是對傳統的某種回應,既是對傳統的質疑和挑戰,也是一種重要的回應。
233網校答案要點:文末的“開放的寫作”在內涵上是與文首的文學的多層“認同”遙相呼應的。作者最后得出的這一結論是在三個方面展現的(1分):首先,面對過去,寫作要對傳統再確認,要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揚棄精神,無論是繼承、質疑和挑戰都是對傳統的重要回應(3分);其次,面對現實,寫作要有自己的目標受眾,滿足市場的需求,從而達到個人與社會價值的統一(3分);最后,面對未來,“文章千古事”寫作的動力來源于對未來讀者的想象,永遠向著未來開拓(3分)。
【2015年上半年真題】
問題:結合作者對閱讀與思考關系的闡述,談談你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與看法?
讀書是意味著,利用別人的頭腦來取代自己的頭腦。自己思考出來的東西,盡管它不見得是嚴密緊湊,但總是個有脈絡可尋的總體,我們可賴它向某種體系開展,比起看書吸收他人的思想,可說是利多害少。為什么呢?因為后者的思想是從各種形形色色的精神而得來,屬于別人的體系,別人的色彩。
它不能像自己思考的人,把自己的知識、個性、見解等融合成一個總體。他的腦子里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的思想紛然雜陳,顯得混亂不堪,這種思想的過度擁擠狀態,攫奪了一個人的正確觀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見,并且很可能導致精神秩序的紊亂,這種現象,我們幾乎在所有的學者身上都可發現。所以,在健全的理解力和正當的批判力等方面來說,這類人遠不如那些所學無幾的人。
以讀書終其一生的人,他的知識完全是從書本汲取而得,他們有如閱讀了許多山水、游記之類的書籍,對于某地或某國的有關知識雖可粗枝大葉地說出來,但是甲地和乙地是如何地聯絡?人文、物產、習俗又是如何等等,則說不上來。反之,以思考終其一生的人,就像土生土長的父老,一打開話匣子便能把本地事事物物的來龍去脈,以及各種事實或傳說和事物的總體關系等,如數家珍般地道出來。
(摘編自叔本華《讀書與思考》)
讀書,是一種成長,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真正有所進步。思考,是一種創新,我們要不斷思考,才能更好實現自己的價值。一個人,若能將“活讀書”與“勤思考”相結合,必能達到人生的金字塔。(類)
我們可以熱愛讀書,因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伏爾泰也說過“讀書使人心明眼亮”。可以說,讀書是通往天堂的階梯。但是我們不能死讀書,讀死書。書籍的世界千姿百態,我們要取舍有度,即魯迅先生所說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別人的思想吸收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一味地咀嚼,要真正消化到靈魂深處。我么要將那看起來紛然雜陳、混亂不堪的各種思想觀點進行整合吸收,而不至于因為這種思想的過度擁擠狀態,攫奪了自己的正確觀察力,也失去了自己的主見,這樣真的很可能導致精神秩序的紊亂。(因)
但是,我們不能否定思考的力量,正如作者所言,自己思考出來的東西,盡管它不見得是嚴密緊湊,但總是個有脈絡可尋的總體,我們可賴它向某種體系開展,而且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把已把自己的知識、個性、見解等融合成一個總體。思考,可以為我們的打開原生態創新的大門,思考,可以使我們向沒有開拓的文化領地、向新的巨人邁進一步,更可以使得我們成為獨立的個體。(果)
善于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活書。善于思考,不斷創新,那么,每個人的世界都會更加豁亮。乘著天使的兩只翅膀,我們一定能翱翔高空,開辟自己的新天地。(法)
熱點推薦:教師資格5步提分,高效通關|30套教師資格證考試摸底試卷
通關必看:2017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備考有妙招,233網校匯聚教師資格經驗豐富講師,為廣大考生打造一次通關秘籍,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