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6.缺
7.【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板書設計。教學板書,是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教學內容的一種課堂教學的直觀輔助手段。板書不僅能簡明扼要地反映本課的教學內容和重點,展示教師講授的流程,還能體現教師上課的重點,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利于記錄和記憶,便于課下鞏固和復習。題目中的板書系統地梳理了《傷仲永》一文的主要內容,A、B、C三項表述均為此板書的優點,而D項屬于無中生有。板書設計類型多樣,但本文屬于綜合式。
8.【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多媒體教學資源的使用。在實際教學中若能夠恰當選用教學媒體,整合多種教學資源,可以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但是在運用中,應時刻注意課件的開放性、靈活性和科學性,遵從語文學科的學科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能夠貫徹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先進理念和原則。B選項,不能用影視作品代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以播放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為由而減少課文講解時間,違背語文新課程理念。
9.【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語文測試的設計。語文測試是語文教學評價的一部分。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評價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評價的檢查、診斷、反饋、激勵、甄別和選拔等多種功能。B項不符合評價的診斷、甄別、選拔等方面的功能;C項的說法太絕對;D項不能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10--12.缺
13.【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學實施。通過對題干文章內容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文言文教學要兼顧字詞、句法這些基礎知識以及深藏的作品內涵,且作品的內涵應為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故C項表述客觀正確。A項,關于“文言文教學”,論文只提及“大多只停留在疏通字詞、翻譯句子的層面”的現狀,并未指明要系統講授,故A項不選。B項,論文并未提及“文言文教學難點”,其所說“文言精品浩如煙海”意在強調作品中的情感、思想、文化等較于詞法、句式的價值之大。故B項不選。D項,根據論文論述重點來看,文言文學習應立足于作品解讀鑒賞與內涵品評。故D項不選。
14.【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學實施。C選項屬于無中生有。文中并未說講評課更強調課后訓練,而強調的是對講評課的練習要有選擇,根據課堂內容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選擇當堂檢測或是在后面的教學活動中檢測。
15.缺
二、案例分析題
16.【參考答案】
(1)教師A的教學過程:
實際教學過程中,在文本解讀之前讓學生通過使用工具書,疏通文意,體現了教師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然而復述大意后,直接概括文章思想,問題設計沒有梯度,不符合學生思維慣性,學生也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文章思想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分析內容逐步概括。在討論釋疑階段,逐段分析割裂了文本,問題與問題之間沒有銜接.沒有起到牽一發動全身的作用。
教學過程中注重誦讀,形式比較單一,多為學生齊讀。本文篇幅不長而語美理嚴,可通過多次朗讀,通過不同形式的活動設計,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一起在學習探究中體會本文設喻的說理方法。
(2)教師B的教學過程:
三次朗讀,從易到難,有效地引導學生感知文本、探究文本,從不同角度設疑,設疑巧,且問題設置富有層次性,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決疑問,把握課文內涵。
誦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前提與根本,在教學過程中用以讀帶講的方式,使學生在朗讀中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并學習課文的語言藝術。
若在作業設置環節中加入具體探究活動,比如學生課下以小組形式閱讀《戰國策》,然后請同學們交流看法。這樣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戰國時期的政治局面,又能夠讓學生細細體會書中優美的文辭,機智、生動的語言以及繪聲繪色的人物描寫。
17.【參考答案】
錯別字:第④段,“臂灣”改為“臂彎”;第⑤段,“駐立”改為“佇立”。
病句:她的手在空中劃出了一條最美的,充滿愛的雨中的弧線。
改為:她揮動的告別的手,在雨中劃出了一條充滿愛的,最美的弧線。
18.【參考答案】
本文的主題內容是表達母愛,在文章中,作者選擇親身經歷的、內心感受極深的四個雨幕片段。來抒寫母親對“我”的愛。文章雖然富有真實情感,但難免顯得空洞一些。
建議作者可以從中摘取一個片段進行詳細的描寫,同時加入作者當時的心理感受、作者揣測的母親的心理感受,加入母親的神情、動作等方面的細節描寫。另外摘取一兩個片段略寫。將母親的愛刻匭得更加生活化、細節化、生動化,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
三、教學設計題
19.【參考答案】
示例(1):李白《把酒問月》賞析
這是一首應友人之請而作的詠月抒懷詩。
全詩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前兩句以倒裝句式統攝全篇,以疑問句表達了詩人的這種困惑,極具氣勢。詩人停杯沉思,仰蒼發問,實際上是對自身生命價值的思索和探尋。“停杯”二字生動地表現出他的神往與迷惑糅雜的情態。這情態從把酒“停杯”的動作中現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來的一問分明帶有幾分醉意。從而倍有詩味。明月高高掛在天上,會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緊接著詩人以“飛鏡”為譬,以“丹闕—綠煙”為襯,將皎潔的月光寫得嫵媚動人,光彩奪目。“但見”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曉沒來慨嘆時光流逝之速。“嫦娥”兩句馳騁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發問,是詩人的第二次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實際是在說“今人不見古時人”:“今月曾經照古人”意味著“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萬古如一,而人類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可貴的生命倏忽即逝。我們應當珍惜今生的點滴光陰。結句雖暗含及時行樂之意,但它的基調仍然是積極向上的,展現了詩人曠達自適的寬廣胸懷。
示例(2):李白《月下獨酌》賞析
開篇第一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開題明意,指出自己的“獨”。也正是在這種極度苦悶下。渴望能有一知己對酌傾訴,才能夠產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浪漫主義想法。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后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并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凄涼。
示例(3):杜甫《月夜》賞析
這首詩以《月夜》為題,抒寫夫妻懷念的至情,反映了亂離時代的相思之苦。全詩語淺情深,曲折含蓄,章法緊密,而不失流暢清麗,絲毫不見為律詩束縛的痕跡。詩歌的首聯和頷聯互為因果關系。首聯寫出自己只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么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做了回答。頸聯是詩人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戀自己,“濕”“寒”二字突出了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在家辛苦的思念,表達了對離亂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掛念。而尾聯的言外之意是:希望結束天下亂離的悲哀,期待有一個四海升平的安定社會。
20.【參考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①掌握詩中的意象,并能說明其所蘊含的意義;
②能依據詩文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詩人筆下的畫面,感受詩作的意境。
③能有感情地朗讀詩篇。
過程與方法:
通過教師范讀、學生齊讀等多種朗讀形式,體會詩歌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情感,談談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給自己帶來的感悟。
確立依據:
遵循三維目標的要求,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出發,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在具體的目標中,有詩歌基礎知識的掌握,也有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同時注重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①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的要求,將“掌握詩中的意象,并能說明其所蘊含的意義。能依據詩文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詩人筆下的畫面,感受詩作的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讀詩篇”設定為知識與能力目標。
②本文三首詩歌作為寫景抒情詩,意象豐富,且運用了多種表達手法,因此將“通過教師范讀、學生齊讀等多種朗讀形式,體會詩歌意境”作為過程與方法目標。
③初中生情感豐富,價值觀和人生觀正處于確立時期,通過語文學習可以幫助他們形成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所以將“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情感,談談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給自己帶來的感悟”作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21.【參考設計】
《詠月詩三首》知識與能力探究教學方案
一、導入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人世滄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著我們。在詩人的筆下,月亮是孤高的,似無情卻有情;月亮是詩意的,溫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傷的,月圓人不圓。讓我們走進李白、杜甫的世界,叩問月亮,傾聽千古絕唱。
引出本課內容《詠月詩三首》。
二、學習《把酒問月》
(一)解題,簡介作者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三)品讀課文
對照補充的注釋.自由誦讀,說說詩歌描繪的情景。
1.補充注釋。
2.四人一小組,互相討論、描述詩歌描繪的情景。
3.學生推薦代表發言。
4.教師補充。
(四)探究學習
1.你欣賞詩中的哪些詞,說說你的理由。
2.看似朦朧的詩歌,卻是作者思想的體現,這首詩的作者想要表達怎樣的感情呢?你能通過你的朗讀,將作者的感情很好地傳遞嗎?
(五)當堂背誦
三、學習《月下獨酌》
(一)簡介詩人寫作此詩的背景,了解創作時間及原因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聽朗讀帶。
2.學生自由誦讀。
3.學生推薦代表朗讀。
(三)疏通課文
1.學生對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記下讀不懂、有問題的地方。
2.小組交流問題。(能小組內解決的自主解決,不能解決的由組長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4.打出全文注釋.學生自主整理在課本上。
(四)品讀課文
你喜歡詩作中的哪一句或幾句?說說你的理由。
(五)探究學習
1.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談談你的理解。
2.詞中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手法,請試著找出來。
(六)當堂背誦。
四、學習《月夜》
(一)作者簡介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三)品讀課文
1.詩中說“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發揮你的想象,用語言或者圖畫表現你想象的情景。
2.“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透過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內心感情嗎?
(四)探究學習.
1.說說詩歌中給你印象最深的內容,揣摩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你覺得詩人表達了何種愿望?
(五)當堂背誦
五、拓展延伸
創設情境: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詠嘆中秋之月,賦予它一定的內涵,你能再吟誦幾句嗎?
六、學生總結
1.由一位學生總結本課教學思路。
2.全班學生共同總結學習本課的收獲。
七、布置作業
1.背誦《把酒問月》《月下獨酌》《月夜》。
2.四人小組,以“思念之月”為主題,辦一期手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