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用戶可掃描以下二維碼,下載233網校APP,進入教師資格考試題庫頁面,進行教師資格證考試模擬題、章節題、真題等練習!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
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
注意事項:
1.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為150分。
2.請按規定在答題卡上填涂、作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不予評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用28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關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詩歌與散文”模塊的評價理念,下列理解不正確的是()。
A.以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趣味和欣賞個性為評價的重點
B.可通過讀書報告、朗誦表演等具體成果考查學生的鑒賞水平
C.學生的閱讀積累是評價的基礎,重視考查閱讀興趣和文化視野
D.考查詩歌和散文的創作,學生的參與態度與成果水平同等重要
2.某教科書必修(三)第一單元的選文為《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和《老人與海》。對該單元教學目標的定位,不準確的是()。
A.借助故事情節與矛盾沖突把握人物形象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B.從分析環境、情節、人物等要素人手,學習鑒賞小說的方法
C.從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幾個部分分析短篇小說結構的特點
D.注意品味小說人物個性化的語言,體會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3.某選修教材設置了“應用文閱讀”專題,該專題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規定的選修課程系列中,屬于哪個系列?()
A.語言文字應用
B.文化論著研讀
C.詩歌與散文
D.小說與戲劇
4.課文《包身工》后補充了《(包身工)背后的故事》,這一內容屬于教科書的哪個系統?()
A.課文系統
B.知識系統
C.助讀系統
D.練習系統
5.某教師為強調口語交際與現實生活的關聯,將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口語交際現象作為教學內容。對該做法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A.這一做法符合高中口語交際課程的發展方向
B.有效的口語交際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
C.課堂再現生活情境對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價值不大
D.根據不同的交際場合和目的,幫助學生恰當地進行表達
6.某教材選修模塊提供理解和掌握古代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下列對詩歌的分析,運用了該方法的是()。
A.《泊秦淮》表達了對“商女”形象的批判
B.《湘君》《湘夫人》表現的是湘水之神的愛情
C.《長恨歌》描寫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
D.《蜀相》借憑吊諸葛亮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憤
7.《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在討論或辯論中積極主動地發言,恰當地應對和辯駁。對該要求的理解,正確的是()。
A.討論和辯論是多向互動交流,辯駁是單向信息傳遞
B.從討論到辯論,體現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發展過程
C.討論和辯論強調交際過程的合作,辯駁突出體現學生的自我表達
D.討論屬于非正式場合的表達,辯論、辯駁更強調正式場合的交流
8.教學《雷雨》,教師設計了一道習題:反復朗讀周樸園和魯侍萍的對話,細心體會,揣摩語言,了解人物的復雜性格。對該題的設計意圖,分析正確的是()。
A.讓學生理解矛盾沖突設置的表達效果
B.讓學生借助戲劇語言探究復雜的社會現實
C.讓學生學會品味戲劇人物形象的特殊魅力
D.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9.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師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后,將“典故的運用及作用”作為教學難點之一,對該做法的分析,正確的是()。
A.教師對教學重難點要求理解不準確
B.教師對應承擔的教學任務認識不清
C.教學目標的確定基于教學難點分析
D.教學難點的確定基于對學情的把握
10.學習《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師用披風、靴子、高帽、墨鏡、口罩、耳套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手臂上挽著一把帶套子的雨傘踏進教室,學生一片嘩然。教師用食指按著嘴唇說:“噓,千萬別出亂子!”然后,教師繼續模仿別里科夫的口吻,以“自述”的方式梳理情節,導入新課。對該教學行為的分析,正確的是()。
A.違背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淡化了對文本的探究
B.違背語文課程的精神實質,削弱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C.遵循語文教學的目標要求,突出了課堂的情境營造
D.遵循語文課程的目標要求,強調了小說的文體特點
11.閱讀《(吶喊)自序》教學實錄(片段),按照要求答題。
師:同學們已經自讀《(吶喊)自序》,并做了一些批注。今天我們就來討論這篇文章。先看第一段,請找出能夠作為整篇文章線索的幾個關鍵詞。
生:夢、寂寞、吶喊。
師:魯迅從寂寞中出來直接就吶喊了嗎?還有哪個關鍵詞?
生:希望。
(教師板書:夢、寂寞、希望、吶喊)
師:今天我們就以這四個關鍵詞為線索分析、鑒賞課文,走進魯迅的內心世界。我把大家分成四個組,每組選擇一個關鍵詞,解讀這部分內容。一旦選擇,就要對這部分文字負責。好,那四個組就叫夢之隊、寂寞之源、希望之神、吶喊之組吧。現在給大家10分鐘時間:5分鐘自讀,5分鐘組內交流。讀的時候注意:第一,文采,也就是哪個詞句或語段特別精彩;第二,主旨,體現了魯迅什么樣的思想和人格;第三,解釋關鍵詞,談談你的理解。
對該教學實錄的分析,正確的是()。
A.學生自由組織合作學習小組,能夠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B小組合作學習的組內分工明確。有利于合作的順利展開
C.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設計適宜,具有合作的意義和價值
D.教師明確提出班級展示要求.能夠提高學習成果的質量
12.閱讀《葡萄月令》教學反思(節選),按照要求答題。
《葡萄月令》是一篇現代散文,首先要思考的問題是現代散文應該教什么。我們暫不談必修課,作為選修課的選文,這個問題更要有清晰的定位,按照我個人的理解,現代散文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習作者的個性化表達。現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的主要不同不僅在于文章形式和表達方式,還在于思想內容和價值追求。在某種意義上說,古代散文只有一個主題,就是“道”。唐宋散文更是旗幟鮮明地提出“文以載道”。盡管古代散文有著時代與個體的差異.但總體價值取向基本一致。“五四”以后的現代散文則打破了這個傳統。科學思想和民主思想喚醒了散文家的個體意識,表達自我成為散文的總體訴求,隨之形成具有強烈個性色彩的表達形式。因此,現代散文的教學要把個性化表達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
對該教學反思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A.教學內容的確定是教學設計的關鍵問題
B.古代散文和現代散文的教學內容基本相同
C.作家的個性化表達是現代散文教學的主要內容
D.編人不同教材的同一篇課文,教學內容會有所不同
13.閱讀《項脊軒志》教學實錄(片段),按照要求答題。
師:有人閱讀《項脊軒志》,撰寫了這樣一副對聯:項脊軒見往事,悲喜參半;枇杷樹思舊情,愛恨交加。大家能不能根據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來撰寫一副對聯?
(學生撰寫對聯,教師組織學生展示交流)
生:庭院凄凄訴蘭竹寂寂:桂影斑斑映血淚漣漣。
師:好,誰再來展示?
生:斯人已去,空余枇杷遮冷月;此恨猶在,惟有桂影寂庭階。
生:明月半墻,默聞呱呱兒泣;書香滿架,靜聽瑯瑯書聲。
生:望月移步折桂枝,今生有恨;睹物思人戚余心,來世續緣。
生:風移影動軒不動,物是人非情豈非。
師:這位同學能夠聯系以往的積累,很好。
對該教學實錄的分析,正確的是()。
A.學生用對聯表達對課文的理解,強化了語言運用實踐
B.學生撰寫的對聯并不工整,教師應系統講授對聯知識
C.教師要求學生撰寫對聯,不利于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D.教師評價具體準確,有助于學生修正、完善學習成果
14.閱讀下面的教學論文(節選),按照要求答題。
文言作品的教學應從作品解讀鑒賞的角度去設計,而不應局限在疏通字詞、傳授文言知識,把文言作品鑒賞課上成古漢語知識課。文言作品的精髓蘊藏于貌似艱澀的字面背后,語言本身只是作品情感、思想、文化的栽體。可惜的是,現在的文言文教學,大多只停留在疏通字詞、翻譯句子的層面,這只相當于為領略險峰的無限風光鋪平了道路。遺憾的是,不少師生在歷盡千辛萬苦.鋪砌完山路之后。就轉身下了山,與近在咫尺的旖旎風光失之交臂。因為他們又要趕緊修下一條山路……就這樣,修了一輩子路.他們幾乎從來沒有領略過險峰的無限風光。文言知識固然重要,但不是教學的主要內容,我們不能舍大取小、舍本逐末。試想,文言精品浩如煙海,能夠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其價值怎幾個詞法、句式了得?只經過“淺層處理”的名篇佳作,就像韓愈《馬說》中的千里馬,“才美不外見”,“駢死于槽櫪之間”。
對該教學論文的分析,正確的是()。
A.文言文教學應借助文言詞句感悟鑒賞
B.文言文學習無需關注文言詞句的積累
C.文言文教學需系統講授文言詞法句法知識
D.文言文教學的難點在于文言精品浩如煙海
15.閱讀下面的教學后記(節選),按照要求答題。
學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興”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引入了學生熟悉的流行歌曲,比如“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講清了“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使教學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對上述教學后記的分析,正確的是()。
A.教師欠缺資源開發的意識,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合要求
B.教師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C.教師“以俗解雅”的方法不符合古代詩歌學習的要求
D.教師重視發揮學生主體地位,靈活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二、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6小題20分,第17小題8分。第18小題12分。共40分)
案例:
閱讀《胡同文化》教學實錄(片段),完成第16題。
師:胡同如此,胡同內的生活怎樣?請大家注意課文6~7段,想想這兩段文字的中心句應該是哪句。
生1:北京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師:這句話中的哪個詞對我們理解胡同文化的內涵最為重要?
生:(齊)封閉!
師:北京市民的哪些生活內容可以反映他們過著一種封閉的生活?
生2:舍不得挪窩,住家是獨門獨院。
師:北京人的“窩”是“金窩”還是“銀窩”,他們不忍割舍?
生3:房屋很舊,也不太好,而且還經常坍塌。
師:那胡同里的居民為什么不愿意搬家?
生4:因為他們祖祖輩輩住在那里,住慣了,戀舊,圖安逸。
師:哦,也就是說他們愿意過那種封閉守舊的生活,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他們深居簡出.彼此從不交往。
生5:也不是!北京人很講究“處街坊”,隨一點“份子”。
師:這能說北京人封閉嗎?
生6:能!北京人平常的日子交往不多,只是街坊里道,誰家婚喪嫁娶的時候,才隨一點“份子”。而且是為“合禮數”。
師:我明白了,北京人的交往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的,我們剛才先找中心句,再確定關鍵詞,然后透過語言文字搜索文中相關的生活現象。下面大家就用這種方法自讀課文第8段。
(學生默讀。教師巡視)
師:這一段的中心句、關鍵詞、對應的生活現象,請同學說說。
生7:中心句是“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關鍵詞是“滿足”。
師:有相關的生活現象可以驗證嗎?(學生響應熱烈)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摹,希望你們讀出北京人那種滿足的味兒。
生8:(深情地)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師:不錯,不過京味兒還不夠濃,有沒有去過北京或者研究過北京人說話風格的同學?
(學生搖頭)
師:(范讀)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學生鼓掌)
問題:
16.請評析教師是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并運用閱讀方法的。
案例:
閱讀下面的學生作文,完成第17--18題。
△和○的聯想
①在生活中,△和○幾乎無處不在,以至于我們都對它們的存在麻木不仁了,但真認真思考它們的意義,不僅包羅萬像,而且也十分有趣。
②首先,它們是從數學上定義出來的。三條線段圍成的幾何圖形稱作△。而另一條線段繞定點旋轉而掃過的軌跡稱作○。自然它們也有許多不同特點。
③由于○的中心到四周任何距離都相等,所以旋轉起來高度并不會起變化,人們因此制成了車輪。而由。引申卻可以想到四周上每一個點地位平等,由此人們制造了圓桌,它在聯合國有的會議上可以大大發揮作用,避免因座位而引起不必要的國際糾紛。
④在理論證實下,△最穩定。你可以用木棒組成任意多邊形,使它們的銜接處可以活動,唯一能不隨受力而改變形狀的只有三角形。因此,人們把籬笆編成三角形的孔狀。如果由三角形引申的話,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組成一個穩定的結構,這樣的家庭最不容易分散。在軍事上,三足鼎立最難出現大規模戰爭。因為誰都怕得漁翁之利。
⑤○,它的特點之一是當周長相等時,○的面積比等周長圍成的其他圖形的面積都要大。這就是為什么碗、桶、盆、盤都要制成圓形。○引申為包容,像在數學上用。來圈住集合中的元素,表示集合間的關系,給人很形象的感覺。
⑥△,它是任何一個復雜的多邊形的構成部分,任何一個多邊形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三角形,這體現了微積分的思想。而這個性質使復雜陌生的問題變得簡單,從而得到解決辦法,這就是“化歸”的核心思想。
⑦○,在物理學上也有不可思議的道理,像星球發展論。由于核心對外界物質的相同引力,向心力與離心力作用,星球多呈類球形,而球形正是。的立方形。
⑧△,堅硬的物質受到打擊而粉碎,表面看形成雜亂無章的幾何體,經統計,形成三棱椎的幾率最高,這怎能不另人驚奇。
⑨在心理學角度,喜歡圓形的人往往比較隨和,隨遇而安,特點不明顯。而喜歡三角形的人思維獨到,性格有個性。
⑩△和○在哲學觀點上也有不同的體現,○體現出全面周密的思考方式,而△體現出多角度辯證看問題的方法。
?可不要小瞧這△和○,它們在高科技的前沿戰線、思想領域、生活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許在將來的某一天,會單有這樣一個學科,研究△和○的關系呢!
問題:
17.請從第①⑧段找出兩個錯別字,從第④段中找出一處病句,并分別修改。
18.請指出該作文的一個優點,并結合具體內容分析。
三、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9小題20分,第20小題20分,第21小題25分,共65分)
閱讀文本材料和具體要求,完成第19~21題。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原文
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里還不到兩分鐘,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永遠地睡著了。
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
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由于剩余價值的發現,這里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即使只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的了。但是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
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它的實際應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而當他看到那種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立即產生革命性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非同尋常了。例如,他曾經密切注視電學方面各種發現的進展情況,不久以前,他還密切注視馬賽爾·德普勒的發現。
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斗爭。最早的《萊茵報》(1842年),巴黎的《前進報》(1844年),《德意志一布魯塞爾報》(1847年),《新萊茵報》(1848--1849年),《紐約每日論壇報》(1852—1861年),以及許多富有戰斗性的小冊子,在巴黎、布魯塞爾和倫敦各組織中的工作,最后,作為全部活動的頂峰,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老實說,協會的這位創始人即使沒有別的什么建樹,單憑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只是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以回敬。現在他逝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課文介紹
該課文選自某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2)第四單元第三課,同單元另外三篇課文為《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我有一個夢想》《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
單元說明
這個單元學習演講辭。
演講,是傳播知識、發表見解的重要途徑,是溝通心靈、爭取同盟的有力橋梁,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起著積極的作用。而演講辭作為演講時的文稿,是演講成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觀點鮮明、邏輯性強的特點外,還要運用多種藝術手法,鼓舞聽眾情緒,喚起他們的共鳴。
學習這類文章,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確作者的主要觀點,同時注意理清文章的結構,把握其深刻透徹的說理方法。另外,還要注意體會演講辭的情感力量和多樣化的表現手法,揣摩其中的感情、語氣和表達技巧,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要求
學會演講,做到觀點鮮明,材料生動,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個性和風度。在實踐生活中增強口頭應用的能力。能根據口語交際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和場合,提出話題,敏捷應付,注意表達效果。
學生情況
高一年級第一學期,班額50人。
教學條件
教室配有多媒體設備,能夠演示PPT,播放音頻、視頻文件,投影實物。
問題:
19.根據上述材料。確定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并具體說明依據(不能照抄材料)。
20.選擇其中一個教學目標,設計一個教學方案,簡要說明每個環節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
21.設計一個具體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完成下面的【研討與練習】。
【研討與練習】
仔細閱讀下列句子,注意其中的關鍵語句,揣摩它們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義。
1.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2.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
3.由于剩余價值的發現,這里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4.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們當成蛛絲一樣輕輕拂去,只是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以回敬。
5.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