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
王老師在講《雨巷》這一課時,叫了幾個學生起來朗誦這首詩。平時就對詩朗誦很感興趣的小蕾舉手示意,非常希望能在同學們面前朗誦。然而王老師卻對她說:‘‘你還是先把你的學習搞好吧,上次考試就沒及格!”小蕾臉漲得通紅,欲言又止。班里的氣氛也一下子緊張了起來。問題:請運用教師職業理念相關知識分析王老師的做法。
2.材料:
一位教師在布置課堂書面作業后,發現有名男生趴在桌上遲遲未動筆。坐在旁邊的女生忍不
住說:“老師,×××趴在桌子上,他什么也沒有做。”這時,老師委婉地說:“做作業以前是要進行認真思考的,可能他正在想問題呢!相信他考慮成熟以后就會提筆做作業了。”那位男生慢慢抬起頭來,向老師報以感激的目光,拿起筆開始做作業。運用相關知識評析這位教師的做法。
3.材料:
課上馬老師給大家講“波意耳定律”。他說具有恒定質量和溫度的氣體,其壓力與體積成反
比。后來他又出示一個公式“P×V=K”并解釋說其中P代表壓力,V代表體積,K代表一個衡量(衡量中包括恒定的質量和溫度)。他邊舉例邊板書:如果P=2個大氣壓,且衡量為8,那么體積就是4立方厘米。2個大氣壓×4立方厘米=8。如果我們把壓力變量改為4個大氣壓,體積就成了2立方厘米,4個大氣壓×2立方厘米=8。班上的其他同學都懂了,可是小妮和小剛還是搞不明白。馬老師知道小妮空間想象力很強,于是他對小妮說,你可以想象,你有個氣球,你雙手使勁壓氣球,氣球體積變小了,這時壓力變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對,體積再小,壓力會更大,甚至還會爆了呢。”對于小剛,馬老師也了解他一向身體靈活,運動能力強,因此他對小剛說,你鼓起腮嘴里憋一口氣,別讓氣體漏出,然后用手壓住一側面頰,嘴里的氣體體積變小了,你會感到壓力變大,把另一側面頰變得硬邦邦的,當你把手松開,口腔空間變大,壓力小了,面頰也軟了。小剛自己嘗試了幾次,也搞明白了“波意耳定律”。請結合學生觀的相關理論分析馬老師的做法。
臨考沖刺:11.5各科深度預測試卷及答案 全真模擬題最后沖刺 歷年核心考點
考試,沒一點把握?跟著老師,用7天時間,輕松把握考試重點,一次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