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義
將凈選后的新鮮成熟的果實或種子,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促使萌發幼芽的方法稱為發芽法。古代稱為“蘗法”。
2.發芽的主要目的
通過發芽使其改變原有的性能,產生新的功效,擴大用藥品種。
發芽常用的物質有稻、麥、粟、大豆等,主要含淀粉、蛋白質、脂肪。
3.發芽的操作方法
選種 選擇新鮮、粒大、飽滿、無病蟲害、色澤鮮艷的種子。因含營養物質豐富,利于胚的發育,長出新芽。
浸泡 凈選后的種子或果實,用適量清水浸泡適當時間(春、秋浸泡 4~6小時,冬季8小時,夏季4小時)。
發芽
?。?)浸漬后的種子或果實,置能透氣漏水的容器中,或已墊好竹席的地面上。
?。?)上面加蓋濕物,控制溫度和濕度,溫度一般保持在18℃~25℃之間,浸漬度含水量應控制在42%~45%或每日噴淋清水數次,保持濕潤。
?。?)這樣經 2~3天即可萌發幼芽,待幼芽長出 0.2cm~lcm左右時,即可取出。
4.干燥
曬干 最好是晴天,薄薄地攤曬,上下午各翻動1~2次,待充分干燥即可。
烘干 置烘房或烘箱內烘干。
5.注意事項
應取新鮮、成熟、飽滿的果實或種子,要求發芽率在85%以上。
適當的避光并選擇有充足氧氣、通風良好的場地或容器進行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