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名】:花椒
【拼 音】:HUAJIAO
【英文名】:Pricklyash Peel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蕓香科植物花椒或青椒的果皮。
【功 效】:溫中散寒,除濕殺蟲,溫補命門,蠲痹止痛,解魚腥毒。
【主 治】:治積食停飲,心腹冷痛,嘔吐,噫呃,咳嗽氣逆,風寒濕痹,泄瀉,痢疾,疝痛,齒痛,蛔蟲病,蟯蟲病,陰癢,瘡疥。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①《本經》:“味辛,溫。”②《別錄》:“生溫,熟寒,有毒。”“大熱,有毒。”③《藥性論》:“味苦辛,有小毒。”
入脾、肺、腎經。①《綱目》:“手、足大陰,右腎命門氣分。”②《本草經疏》:“入手、足太陰,兼入手厥陰經。”③《本草新編》:“入心、脾經。”④《長沙藥解》:“入足陽明胃、足厥陰肝、足少陰腎、足太陰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煎水浸洗。
【用藥忌宜】:陰虛火旺者忌服。孕婦慎服。①《本草經集注》:“杏仁為之使。畏款冬。”“惡枯樓、防葵。畏雌黃。”②《別錄》:“多食令人乏氣,口閉者殺人。”③《千金·食治》:“久食令人乏氣失明。”④《唐本草》:“畏橐吾、附子、防風。”⑤《本草經疏》:“肺胃素有火熱,或咳嗽生痰,或嘈雜醋心,嘔吐酸水,或大腸積熱下血,咸不宜用;凡泄瀉由于火熱暴注而非積寒虛冷者忌之;陰痿腳弱,由于精血耗竭而非命門火衰虛寒所致者,不宜入下焦藥用;咳逆非風寒外邪壅塞者不宜用;字乳余疾由于本氣自病者不宜用;水腫黃疸因于脾虛而無風濕邪氣者不宜用;一切陰虛陽盛,火熱上沖,頭目腫痛,齒浮,口瘡,衄血,耳聾,咽痛,舌赤,消渴,肺痿,咳嗽,咯血,吐血等證,法所咸忌。”⑥《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動人墮胎。”
【藥物配伍】:1、配蒼術,溫中燥濕使寒濕去,脾胃健運,則瀉可止,主治濕盛久瀉,食欲不佳,婦女下焦虛寒,寒濕帶下。2、配烏梅,一澀一溫,治脾虛久瀉,久痢,便血,大腸滑泄不止。 3、配干姜,共收溫中,祛寒,殺蟲,止痛之效,主治胸痹證,疼痛較甚者及中焦虛寒所致的腹痛,腹脹,腹瀉和嘔吐等癥。
【別 名】:檓、大椒(《爾雅》)、秦椒、蜀椒(《本經》)、南椒(《雷公炮炙論》)、巴椒、蓎藙(《別錄》)、汗椒(陶弘景)、陸撥(《藥性論》)、漢椒(《日華子本草》)、川椒(《圣惠方》)、點椒(《綱目》)。藥材花椒又名:紅花椒、紅椒、大紅袍。香椒子又名青花椒
【處方名】:花椒、川椒、蜀椒、 炒川椒、點紅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