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論
本章點評:
2008年考試大綱沒有變動,本章重點內容是會計要素的概念和可比性要求、謹慎性要求、實質重于形式等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以及會計計量屬性的應用原則。
[基本要求]
(一)掌握會計要素概念及其確認條件
?。ǘ┱莆諘嬓畔①|量要求
?。ㄈ┱莆諘嬘嬃繉傩约捌鋺迷瓌t
?。ㄋ模┦煜へ攧請蟾婺繕?BR> (五)熟悉財務報告的構成
?。┝私鈺嫽炯僭O
[考試內容]
第一節 財務報告目標
我國財務報告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ㄒ唬┫蜇攧請蟾媸褂谜咛峁Q策有用的信息
企業編制財務報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因此,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是財務報告的基本目標。
?。ǘ┓从称髽I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
在現代公司制下,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企業管理層是受委托人之托經營管理企業及其各項資產,負有受托責任,即企業管理層所經營管理的各項資產基本上均為投資者投入的資本(或者留存收益作為再投資)或者向債權人借入的資金所形成的,企業管理層有責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地使用這些資產。因此,財務報告應當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以有助于評價企業的經營管理責任以及資源使用的有效性。
第二節 會計基本假設
一、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
在會計主體假設下,企業應當對其本身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反映企業本身所從事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明確界定會計主體是開展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
在持續經營假設下,企業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持續經營為前提。明確這一基本假設,就意味著會計主體將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資產,按照既定的合約條件清償債務,會計人員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政策和估計方法。
三、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期間劃分為若干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
在會計分期假設下,會計核算應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報告。
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歷起訖日期確定。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
四、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進行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計量,反映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第三節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二、相關性
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
五、實質重于形式
實質重于形式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企業會計信息的省略或者錯報會影響使用者據此作出經濟決策的,該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應用需要依賴職業判斷,企業應當根據其所處環境和實際情況,從項目的性質和金額大小兩方面來判斷其重要性。
七、謹慎性
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但是,謹慎性的應用并不允許企業設置秘密準備。
八、及時性
及時性要求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四節 會計要素及其確認
一、會計要素概念
會計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特征所作的基本分類,分為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會計要素和反映企業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
二、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會計要素及其確認
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會計要素包括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
?。ㄒ唬┵Y產
1.資產的定義
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根據資產的定義,資產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資產應為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
(3)資產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
2.資產的確認條件
將一項資源確認為資產,需要符合資產的定義,并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與該資源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該資源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ǘ┴搨?BR> 1.負債的定義
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根據負債的定義,負債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負債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
?。?)負債的清償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3)負債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
2.負債的確認條件
將一項義務確認為負債,需要符合負債的定義,并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與該義務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企業;
?。?)未來流出的經濟利益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ㄈ┧姓邫嘁?BR> 1.所有者權益的定義
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權益。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又稱為股東權益。所有者權益是所有者對企業資產的剩余索取權。
2.所有者權益的來源構成
所有者權益按其來源主要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投入的資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業的資本部分,它既包括構成企業注冊資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額,也包括投入資本超過注冊資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額,即資本溢價或者股本溢價。
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是指不應計入當期損益、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利得或者損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損失是指由企業非日?;顒铀l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出。
留存收益,是企業歷年實現的凈利潤留存于企業的部分,主要包括計提的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3.所有者權益的確認條件
由于所有者權益體現的是所有者在企業中的剩余權益,因此,所有者權益的確認主要依賴于其他會計要素,尤其是資產和負債的確認;所有者權益金額的確定也主要取決于資產和負債的計量。
三、反映企業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及其確認
反映企業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包括收入、費用和利潤。
?。ㄒ唬┦杖?BR> 1.收入的定義
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根據收入的定義,收入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收入應當是企業在日?;顒又行纬傻?;
?。?)收入應當會導致經濟利益的流入,該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
(3)收入應當最終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的增加。
2.收入的確認條件
收入在確認時除了應當符合收入定義外,還應當滿足嚴格的確認條件。收入的確認至少應當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與收入相關的經濟利益應當很可能流入企業;
?。?)經濟利益流入企業的結果會導致企業資產的增加或者負債的減少;
?。?)經濟利益的流入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ǘ┵M用
1.費用的定義
費用,是指企業在日?;顒又邪l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根據費用的定義,費用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費用應當是企業在日?;顒又邪l生的;
?。?)費用應當會導致經濟利益的流出,該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潤;
?。?)費用應當最終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的減少。
2.費用的確認條件
費用的確認除了應當符合費用定義外,還應當滿足嚴格的確認條件,費用的確認至少應當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與費用相關的經濟利益應當很可能流出企業;
(2)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結果會導致資產的減少或者負債的增加;
(3)經濟利益的流出額能夠可靠計量。
?。ㄈ├麧?BR> 1.利潤的定義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反映的是企業的經營業績情況,是業績考核的重要指標。
2.利潤的來源構成
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后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其中,收入減去費用后的凈額反映的是企業日?;顒拥臉I績,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反映的是企業非日常活動的業績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是指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最終會引起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利得或者損失。
3.利潤的確認條件
利潤反映的是收入減去費用、利得減去損失后的凈額,因此,利潤的確認主要依賴于收入和費用以及利得和損失的確認,其金額的確定也主要取決于收入、費用、利得、損失金額的計量。
第五節 會計計量
一、會計計量基本要求和會計計量屬性的構成
企業在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并列報于財務報表時,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計量屬性進行計量,確定其金額。
會計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
二、會計計量屬性的應用原則
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在某些情況下,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實現財務報告目標,企業會計準則允許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如果這些金額無法取得或者可靠地計量的,則不允許采用其他計量屬性。
第六節 財務報告
一、財務報告的構成
財務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會計信息的文件。
財務報告包括財務報表和其他應當在財務報告中披露的相關信息和資料。
二、財務報表的組成
財務報表至少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報表及其附注小企業編制的財務報表可以不包括現金流量表。
資產負債表是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的會計報表。
利潤表是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的會計報表。
現金流量表是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流入和流出的會計報表
附注是對在會計報表中列不項目所作的進一步說明,以及對未能在這些報表中列示項目的說明等。
第二章 存貨
本章點評:
2008年考試大綱沒有變動,本章重點內容是存貨的初始計量、存貨期末計量和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和轉回,難點是存貨可變現凈值的計算。
[基本要求]
?。ㄒ唬┱莆沾尕浀拇_認條件
?。ǘ┱莆沾尕洺跏加嬃康暮怂?BR> ?。ㄈ┱莆沾尕浛勺儸F凈值的確認方法
(四)掌握存貨期末計量的核算
?。ㄎ澹┦煜ご尕洶l出的計價方法
[考試內容]
第一節 存貨的確認和初始計量
一、存貨的確認條件
存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出售的產成品或商品、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存貨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
(一)與該存貨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ǘ┰摯尕浀某杀灸軌蚩煽康赜嬃俊?BR> 二、存貨的初始計量
存貨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存貨成本包括采購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原材料、商品、低值易耗品等通過購買而取得的存貨的成本由采購成本構成;產成品、在產品、半成品、委托加工物資等通過進一步加工而取得的存貨的成本由采購成本、加工成本以及為使存貨達到目前場所和狀態所發生的其他成本構成。
第二節 存貨發出的計價
企業發出的存貨,可以按實際成本核算,也可以按計劃成本核算,但資產負債表日均應調整為按實際成本核算。
企業應當采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包括移動加權平均法和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或者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對于企業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多次使用的、逐漸轉移其價值但仍保持原有形態、不確認為固定資產的周轉材料等存貨,如包裝物和低值易耗品,應當采用一次轉銷法、五五攤銷法進行攤銷;建造承包企業的鋼模板、木模板、腳手架和其他周轉材料等,可以采用一次轉銷法、五五攤銷法或者分次攤銷法進行攤銷。
對于性質和用途相似的存貨,應當采用相同的成本計算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成本。
對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貨、為特定項目專門購入或制造的存貨以及提供的勞務,通常采用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成本。
商品流通企業發出的存貨,通常還可以采用毛利率法或售價金額核算法等方法進行核算。
第三節 存貨的期末計量
一、存貨期末計量原則
資產負債表日,存貨應當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存貨成本高于其可變現凈值的,應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計入當期損益。其中,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日?;顒又?,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后的金額;存貨成本,是指期末存貨的實際成本。如企業在存貨成本的日常核算中采用計劃成本法、售價金額核算法等簡化核算方法,則成本應為經調整后的實際成本。
企業應以確附證據為基礎計算確定存貨的可變現凈值。存貨可變現凈值的確附證據,是指對確定存貨的可變現凈值有直接影響的客觀證明,如產成品或商品的市場銷售價格、與產成品或商品相同或類似商品的市場銷售價格、銷貨方提供的有關資料和生產成本資料等。
二、存貨期末計量方法
?。ㄒ唬┐尕洔p值跡象的判斷
存貨存在下列情況之一的,表明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低于成本:
1.該存貨的市場價格持續下跌,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無回升的希望;
2.企業使用該項原材料生產的產品的成本大于產品的銷售價格;
3.企業因產品更新換代,原有庫存原材料已不適應新產品的需要,而該原材利的市場價格又低于其賬面成本;
4.因企業所提供的商品或勞務過時或消費者偏好改變而使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導致市場價格逐漸下跌;
5.其他足以證明該項存貨實質上已經發生減值的情形。
存貨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表明存貨的可變現凈值為零:
1.已霉爛變質的存貨;
2.已過期且無轉讓價值的存貨;
3.生產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無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的存貨;
4.其他足以證明已無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的存貨。
?。ǘ┛勺儸F凈值的確定
1.企業確定存貨的可變現凈值,應當以取得的確鑿證據為基礎,并且考慮持有存貨的目的、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的影響等因素。
2.產成品、商品和用于出售的材料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商品存貨,其可變現凈值為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該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后的金額。
3.需要經過加工的材料存貨,用其生產的產成品的可變現凈值高于成本的,該材料仍然應當按照成本計量;材料價格的下降表明產成品的可變現凈值低于成本的,該材料應當按照可變現凈值計量。其可變現凈值為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該材料所生產的產成品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后的金額。
4.為執行銷售合同或者勞務合同而持有的存貨,其可變現凈值應當以合同價格為基礎計算。
企業持有的同一項存貨的數量多于銷售合同或勞務合同訂購數量的,應分別確定其可變現凈值,并與其相對應的成本進行比較,分別確定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或轉回金額。超出合同部分的存貨的可變現凈值,應當以一般銷售價格為基礎計算。
?。ㄈ┐尕浀鴥r準備的核算
1.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
資產負債表日,存貨的成本高于可變現凈值,企業應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存貨跌價準備通常應當按單個存貨項目計提。但是,對于數量繁多、單價較低的存貨,可以按照存貨類另」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與在同一地區生產和銷售的產品系列相關、具有相同或類似最終用途或目的,且難以與其他項目分開計量的存貨,可以合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2.存貨跌價準備的確認和回轉
企業應在每一資產負債表日,比較存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計算出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再與已提數進行比較,若應提數大于已提數,應子補提企業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應計入當期損益(資產減值損失)。
當以前減記存貨價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減記的金額應當予以恢復,并在原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金額內轉回,轉回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資產減值損失)。
3.存貨跌價準備的結轉
企業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如果其中有部分存貨已經銷售,則企業在結轉銷售成本時,應同時結轉對其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
對于因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轉出的存貨,應同時結轉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按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的原則進行會計處理。
按存貨類別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也應按比例結轉相應的存貨跌價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