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金融深化的原因
(1)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是指交易的一方對交易的另一方的信息掌握不充分而無法做出準確的決策。信息不對稱會降低市場的運作效率。喬治.施蒂格勒(1960)以二手車市場的交易為典型,首次分析了信息不對稱對市場有效運作的影響。“次品車問題”。
解決次品車交易中不堆成信息問題的主要辦法就建立交易商制度,即車主同買主之間的交易均通過交易商來完成。交易商可以用專業的技術人員來鑒別二手車的質量,確定售出的價格。他們通過生產關于二手車質量的信息而獲得利潤。交易商因此而存在,靠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而發展。與此相似,金融交易中也普遍存在著類似的“次品車問題”,即借錢的人比被借錢的人更了解該借款使用中的風險,因此,有錢的人總是不敢輕易地把錢借出去。由于信息不對稱,就容易導致所謂的“逆向選擇”,形成“道德危害”。
逆向選擇( Adverse Selection)是一種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而常常在交易發生之前出現的問題,即在幾個潛在的借款人當中,越是最后準備不想償還的借款人,可能會表現得越積極,越想急于得到這筆貸款。因為逆向選擇增加了給信用差的人貸款的機會,即使市面上還有信用很好的借款人存在,貸款人也可能寧愿選擇不發放任何貸款,因為他不愿意冒這個風險。
道德危害( Moral Hazard)則是交易發生以后出現的問題,即借款人拿到貸款以后,為了取得更高的回報,會用它去從事貸款人所不希望看到的、風險更大的經營活動,因為錢是別人的;如果是他自己的錢,他就不會去冒這個風險。因為道德危害也降低了貸款償還的可能性,貸款人也可能會選擇寧愿不發放貸款。
同二手車交易商的出現一樣,由于金融活動中大量存在不對稱信息,并易出現逆向選擇和產生道德危害,各種金融中介也就因此而出現了,并花專門的費用去收集和生產信息,最大限度地去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能夠最大限度地解決金融交易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危害的問題。本質上講,所有形式的金融深化,其內容都是某種意義上有關信息的交易。
(2)交易成本
交易的成本限制了你的投資。此外,交易成本還使我們不能夠去分散投資風險。解決上述問題的辦法就是靠“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是指通過增大交易規模來降低每一元錢的交易成本。通過把許多小投資者的資金綁在一起來投資,單個投資者分擔的交易成本就大大地減小了。規模經濟的出現就能夠幫助解釋金融活動中為什么會產生金融中介機構,以及為什么會不斷有新的金融產品出現。比如,共同基金( Mutual Fund)的出現,尤其是開放式基金的出現,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能通過規模經濟為中小投資者提供投資便利,降低交易成本,并可以充分實現投資風險的分散。其他各種金融中介,包括金融機構及金融產品,也都是因此而發展起來的。
有效的金融體系會降低金融中介的成本,提高資金配置的效率,最終提高經濟的增長。因此可以說,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和生產信息的需要,以及生產信息需要交易成本,是推動金融發展和金融深化的最主要的原因和最原始的動力。
【例題4,單選題】信息不對稱的含義是指( )。。
A.信息不完全 B.信息不透明 C.信息失真 D.雙方對對方信息掌握不充分
答案:D
【例題5,單選題】逆向選擇是指( )。
A.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交易過程中的“劣勝優汰”現象
B.市場競爭過程中有實力的競爭者選擇沒有實力的做交易
C.消費者交易時寧可選擇質量差一點但更便宜的商品
D.做對方不愿看到的事
答案:A
【例題6,單選題】交易成本是指( )。
A.所交易的商品的總成本 B.完成交易所需要的直接成本
C.完成交易所需的全部成本 D.對交易進行管理的成本
答案:C
3.金融深化的表現
金融深化最直接的表現為金融機構數量的增加,分工的專業化程度加深,金融資產總規模的增長,經濟活動的各種要素對金融的依賴程度加深,金融交易的方式變得更加多樣、方便、有效,金融監管的效率更高,金融運行的法律環境更完善、更有效等等。
(1)專業生產和銷售信息的機構的建立
當金融市場上存在大量的因信息不對稱而無法實現的金融交易時,為了消除信息的不對稱,解決逆向選擇的問題,市場需求就會推動成立專門的收集和銷售信息的機構。在美國,就產生了像標準普爾、穆迪公司一類的專業信用評級機構。近幾年,中國也先后出現了像中誠信、大公等本地信用評級和信息咨詢機構。這類為金融提供服務的中介機構的產生,可以有效地幫助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降低收集和生產信息的成本,從總體上降低金融活動的交易成本。
(2)政府出面進行管理
正是因為廣泛存在著不對稱信息,金融行業才成為幾個受到政府部門最嚴格地管制的行業之一。政府管制的內容包括有政府制定和執行統一的會計標準、信息披露標準,以及對市場上的所謂“內部人”行為進行檢查和處罰,充當金融市場上的“游戲裁判”等。政府管理的出現及其管理的深度和廣度,既是金融深化的要求和條件,又是金融深化的標志和內容。
(3)金融中介的出現
像銀行、貨幣經紀公司、信托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中介的出現和專業化分工,是金融深化的最重要表現。它們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和成本,根據各自對風險的好惡程度和承受風險的能力,選擇不同的交易對手和金融交易產品,作為各自的業務經營的重點和特點,而把自己同其他的金融機構區別開來。這些機構當中,商業銀行最具有特殊性,即它是通過單獨向單個客戶發放貸款的方式來進行的,因而能夠有效地防止出現搭便車的現象。因此,銀行也是能夠最成功地減少不對稱信息的金融中介機構。在發展中國家的金融體系中,銀行一直承擔最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
(4)限制條款、抵押和資本凈值
金融深化和發展在交易上的表現,就是合同中越來越明確的限制條款( Restrictive Covenants)。因為存在對借款人行為的種種擔心,貸款人為了消除他能夠認識到的各種不希望或不允許發生的事項,則會在合同中對此做出明確的限制。限制條款通常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限制借款人從事某些活動和高風險投資;二是鼓勵借款人采取一些有利于保證貸款償還的措施,如要求借款人為用作貸款抵押的房產購買保險;三是要求使抵押品處于良好的保管狀態;四是要求借款人定期及時地提供其經營狀況的信息。
【例題7,多選題】現代金融深化的表現包括( )。
A.專業生產和銷售信息的機構的建立
B.各類金融中介的出現
C.限制條款、抵押和資本凈值在金融交易中的作用加強
D.大銀行的資產規模急速擴張
E.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管制越來越細
答案:ABC
(二)金融抑制
1.金融抑制的涵義
金融抑制( Financial repression)是指當金融市場受到不適當的限制或干預時,各種類型的資金價格被扭曲,資金需求者應有的融資渠道遭遇阻滯,不能以其希望的融資方式和市場公允的可以承受的價格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或不能去調整其資金的結構,使之達到一個最佳狀態。
2.金融抑制的表現
麥金農和肖將金融抑制描述為包括利率和匯率在內的金融價格的扭曲以及其他手段使實際增長率下降,并使金融體系的實際規模下降,因而阻止或嚴重妨礙了經濟發展的過程。認為在大多數金融受到抑制的經濟中,存、貸款利率都有上限,在銀行確實遵守貸款利率上限的情況下,金融抑制會給出各種各樣的錯誤信息,引導生產者、投資者做出錯誤的決策,造成生產和投資結構的不合理與資源的錯誤配置,可貸資金的非價格配給現象必然發生。
對資金的價格——利率進行管制是金融抑制的最主要表現之一。其結果是,它一方面使儲蓄減少,另一方面又鼓勵了對貸款的超額需求,因而從微觀和宏觀多個層面對正常的經濟行為和經濟增長進行干擾和損害。
對貨幣的價格——匯率進行管制是金融抑制的另一個主要表現。對匯率進行管制使得市場參與者并不能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決定外匯的持有量,也不能對匯率水平的高低變化調整外匯供求數量。在此情況下,外匯供求極具剛性,其價格彈性近乎為零。它使外匯市場的配置效率低下;外匯市場的運行效率低下;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被動性使貨幣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自主性,導致匯率的政策杠桿作用喪失,造成出口退稅政策成為進出口調節的唯一政策依賴,對財政政策也形成了不小的約束。
事實上,金融抑制除了表現為利率和匯率的價格扭曲外,更多的是表現為一種金融“欠發達(Underdevelopment)”狀態,其原因除了可能是不適當的金融管制外,更多的可能是因為缺乏金融發展的良好環境。
總之,金融抑制減少了由金融體系對儲蓄者、企業家和生產者提供的金融服務,進而阻礙了創造性活動,放慢了經濟增長。
(三)金融管制政策的效果
金融管制是指政府對金融業的利率、匯率、市場準入、經營范圍和資本流動等方面進行嚴格限制的行為。當金融管制政策的目標與市場激勵機制相容的時候,金融管制政策不僅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還能夠有效地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但與市場激勵機制相悖的時候,不僅達不到政策設計的初衷,而且會帶來種種副作用。
利率管制政策的主要目的,一是減低資金成本,以期鼓勵投資,促進經濟增長;二是限制銀行間的存貸款利率的競爭,以保護銀行的利潤,維持金融穩定。
【例題8,多選題】金融抑制是由于( )。
A.經濟不發達造成的 B.計劃經濟體制造成的
C.人為的金融管制或壓制造成的 D.金融發展的外部環境不具備造成的
E.外資金融機構進入造成的
答案:CD
【例題9,多選題】利率管制對經濟增長的損害是( )。
A.引導人們減少儲蓄 B.鼓勵對貸款的超額需求
C.產生大量非正式金融機構,造成更大的資源浪費
D.導致資金控制人的尋租行為 E.使政府無所適從
答案: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