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以及近幾年的綜合治理,我國投資銀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但是,與國際大型投資銀行相比,我國現有的投資銀行仍然存在整體規模偏小、盈利模式同質、行業集中度不高、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機制不完善和整體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
未來,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這些機遇和挑戰,我國投資銀行的發展將進入比較成熟的階段,競爭力將顯著增強,將出現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投資銀行;投資銀行的各項主要業務能力將得到較大提高,形成依托于本土市場的較強的全球競爭力;投資銀行的盈利模式將更趨多元化,抗風險能力將顯著增強。
我國投資銀行業的歷史發展
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的我國經濟改革大潮,推動了資本市場和投資銀行在我國境內的萌生和發展。我國資本市場及其投資銀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區域到全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截止到2008年9月,國內已經有107家證券公司。在很多方面走過了一些成熟市場國家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道路。我國投資銀行20多年的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探索萌芽時期、蓄勢調整時期、規范發展時期三個階段。
資本市場和投資銀行業的萌生階段(1978—1992年)
從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起,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日益多樣化,我國資本市場及其投資銀行業開始萌生。伴隨著一、二級市場的初步形成,證券經營機構的雛形開始出現。1987年9月,我國第一家專業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成立。1988年,為適應國庫券轉讓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中國人民銀行下撥資金,在各省組建了33家證券公司,同時,財政系統也成立了一批證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