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貨幣供給與貨幣供應量的涵義
貨幣供給是相對于貨幣需求而言的,它包括貨幣供給行為(動詞)和貨幣供給量(名詞)兩大內容。
二、貨幣層次的劃分
西方學者在長期研究中,一直主張把“流動性”原則作為劃分貨幣層次的主要依據。所謂流動性是指某種金融資產轉化為現金或現實購買力的能力。“流動性”好的金融資產,價格穩定,還原性強,可隨時在金融市場上轉讓、出售。
(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劃分的貨幣層次
一般把貨幣劃分為三個層次:





+儲蓄存款+定期存款+政府債券(包括國庫券)
(二)我國的貨幣層次劃分
我國對外公布的貨幣供應量為三個層次:
一是

二是狹義的貨幣供應量:


三是廣義的貨幣供應量:




我國目前只測算和公布




三、貨幣供給機制
(一)貨幣供給過程
1.貨幣供給的決定
現代信用制度下貨幣供應量的決定因素主要有兩個: 基礎貨幣(B)與貨幣乘數(m)。

貨幣供給與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成正比。
2.基礎貨幣的決定
(1)基礎貨幣的構成
基礎貨幣又稱高能貨幣、強力貨幣或貨幣基礎,是非銀行公眾所持有的通貨(C)與銀行的存款準備金(R)之和。弗里德曼和施瓦茲認為,高能貨幣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能隨時轉化為存款準備金,
不具備這一特征就不是高能貨幣。
B=C+R
基礎貨幣量一般用B表示:其中,存款準備金包括商業銀行持有的庫存現金、在中央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一般用R表示;流通中的通貨等于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貨幣發行,一般用C表示?;A貨幣的表達式:B=C+R=流通中的通貨+存款準備金,而R又包括活期存款準備金







(2)貨幣存量(供應量)的影響因素
基礎貨幣量、銀行存款與其準備金的比例、存款與通貨的比率都會引起貨幣存量的同方向變化。這三個因素是由公眾、銀行、貨幣當局三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分別決定的。

(3)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
基礎貨幣的構成雖然比較復雜,但都是由中央銀行的資產業務創造的,可以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主要包括: (1)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再貸款;(2)收購金、銀、外匯等儲備資產投放的貨幣;(3)購買政府部門(財政部)的債券。
如果中央銀行能夠有效控制基礎貨幣B的投放量,那么,控制貨幣供應量的關鍵,就在于中央銀行能否準確測定和調控貨幣乘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