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衍生工具的產生與發展
【解釋】l6—17世紀,在荷蘭安特衛普、英國倫敦等地的遠期交易一度非常活躍,并出現了場外期權交易,在“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等早期金融危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730年,日本德川幕府正式批準大阪堂島大米市場的運作,被公認為期貨交易所的雛形。
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成立。
1972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創立國際貨幣市場(IMM),并首次推出以金融資產為基礎產品的衍生品合約——外匯期貨合約。
197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推出首個以按揭貸款為基礎資產的利率期貨合約,并于1977年推出長期國債期貨合約。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則于l981年推出歐洲美元定期存款期貨,這也是全球第一個以現金結算的期貨合約。
1982年,美國堪薩斯交易所推出全球首個股票指數期貨合約——價值線指數期貨合約。
1973年,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成立,這是全球第一家期權交易所。
1981年,經所羅門兄弟公司中介,IBM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了第一筆貨幣互換。
1983年,所羅門兄弟公司開發了按揭貸款支持證券(MBS),隨后出現了以汽車貸款和信用卡貸款為支持的資產支持證券(ABs)。
1995年,J.P.摩根開發出信用違約互換和債務抵押債券(CDOs)。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動因
1.金融衍生工具產生的最基本原因是避險。
2.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金融自由化進一步推動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
要點八
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內容如下。
(1)取消對存款利率的最高限額,逐步實現利率自由化。
(2)打破金融機構經營范圍的地域和業務種類限制,允許各金融機構業務交叉、互相自由滲透,鼓勵銀行綜合化發展。
(3)放松外匯管制 。
(4)開放各拳金融市場,放寬對資本流動的限制。
【解釋】金融自由化一方面使利率、匯率、股價的波動更加頻繁、劇烈,使得投資者迫切需要可以規避市場風險的工具; 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促進了金融競爭。
3.金融機構的利潤驅動是金融衍生工具產生和迅速發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解釋】金融中介機構積極參與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主要有兩力面原因:一是在金融機構進行資產負債管理的背景下,金融衍生]:具業務屬于表外業務,既不影響資產負債表狀況,又能帶來手續費等項收入;二是金融機構可以利用自身在金融衍生工具方面的優勢,直接進行自營交易,擴大利潤來源。為此,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吸引了為數眾多的金融機構。,4.新技術革命為金融衍生工具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與手段。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現狀
1.金融衍生工具以場外交易為主。
2.按基礎產品比較,利率衍生品無論在場內還是場外,均是名義金額最大的衍生品種類。
3.按產品形態比較,遠期和互換這兩類具有對稱性收益的衍生產品比收益不對稱的期權類產品大得多,但是,在交易所市場上則正好相反。
4.金融危機發生后,衍生品交易的增長趨勢并未改變,但市場結構和品種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
(四)我國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場
我國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分為交易所交易市場、銀行間市場和銀行柜臺市場三個部分。
真題推薦:2001-2013年證券考試真題匯總
最新推薦:2014證券考試指南|考試時間|報名時間|教材|科目
課程輔導:為方便廣大學員充分備考,233網校“2014年證券從業HD高清課件”開始招生,輔導課程:證券VIP班,套餐班,精講班,沖刺班,習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