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投資銀行業務概述
要點一(投資銀行的含義)

(1)狹義的就是指某些資本市場活動,著重指級市場上的承銷、并購和融資活動的財務顧問。
(2)廣義的包括公司融資、并購顧問、股票和債券等金融產品的銷售和交易、資產管理和風險投資業務等。
要點二
(國外投資銀行業的發展歷史)
以法案為線,經歷了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交替的過程。

分
(1)雛形:l9世紀的私人銀行。
(2)私人銀行:先吸收儲戶存款,然后到證券市場上開展承銷或投資活動。
(3)商業銀行恐懼證券市場的風險:以存貸款業務為主,對證券市場進行業務限制。
(4)1864年的《國民銀行法》之禁令。
合
(1)初期繁榮: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大量公司擴充資本(有強烈的融資需要)。
(2)商業銀行繞過限制,通過控股的證券公司將資金投放到證券市場。
(3)1927年的《麥克法頓法》取消了禁止商業銀行承銷股票的規定。
【例題1·單選題】
1927年的( )取消了禁止商業銀行承銷股票的規定。
A.《國民銀行法》
B.《麥克法頓法》
C.《格拉斯.斯蒂格爾法》
D.《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
【答案】B
【解析】l864年的《國民銀行法》嚴厲禁止國民銀行從事證券市場活動,只有私人銀行可以通過吸收儲戶存款,然后在證券市場上開展承銷或投資活動。1927年的((麥克法頓法》取消了禁止商業銀行承銷股票的規定,實現了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兩個領域的重合。l933年通過的《(證券法》和《格拉斯新蒂格爾法》嚴格規定了證券發行人和承銷商的信息披露義務。l999年ll月,《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先后經美國國會通過和總統批準,成為美國金融業經營和管理的一項基本性法律。
分
(1)導火索:l929年10月,華爾街的崩盤引發的金融危機使人們認為商業銀行的混業經營模式是引發危機的根源,證券業必須從銀行業中分離出來。(2)手段
1933年的《證券法》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從法律上規定了分業經營(一級市場);
1934年的《證券交易法》規范了交易商;
1937年,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成立,規范了場外經紀人和證券商。
(3)結果:形成了分割金融市場的金融分業經營制度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政府主導證券市場的發展,國庫券成為投資熱點。
(4)發展過程。
背景一:20世紀60年代資本市場的迅猛發展、銀行的儲蓄率低于市場利率、資本市場的巨額回報、共同基金的興起,吸引了儲蓄客戶。
背景二:證券公司開辦現金管理賬戶,商業銀行負債業務萎縮(脫媒現象)。
以上情況使商業銀行倍感壓力,要發展投行業務,商業銀行必須繞過監管,通過銀行控股公司從事投行業務:①l986年,美聯儲允許部分銀行從事投行業務;②1997年至l998年,國會取消了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之間互相收購的限制。
·合
外在原因:20世紀80、90年代,日本、加拿大和西歐等國的金融大爆炸,加卜卜述的“背景一”和“背景二”,使得l933年的《證券法》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名存實亡;1999年11月,《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放松了金融管制(標志著金融業講入金融自由化和混業經營的新時代)。
【例題2·單選題】
下列標志著美國乃至全球金融業真正進入了金融自由化和混業經營的新時代的法律是( )。
A.《國民銀行法》
B.《麥克頓法》
C.《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
D.《格拉斯.斯蒂格爾法》
【答案】C.
【解析】通過對國外投資銀行業發展歷史法案的考查,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的頒布意味著20世紀影響全球各國金融業的分業經營制度框架的終結,標志著美國乃至全球金融業真正進入了金融自由化和混業經營的新時代。
2008年金融風暴:投資銀行何去何從
在此次金融風暴中,美國著名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崩潰。
主要原因:風險控制失誤和激勵約束機制的弊端。監管部門意識:原投資銀行模式過多依靠貨幣市場為投資銀行提供資金。
直接結果:投資銀行開始吸收儲戶存款;投資銀行重新開始經營商業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與原本的商業銀行業務會相互影響,存在連帶風險,所以要加強金融監管。
真題推薦:2001-2013年證券考試真題匯總
最新推薦:2014證券考試指南|考試時間|報名時間|教材|科目
課程輔導:為方便廣大學員充分備考,233網?!?A target=_blank>2014年證券從業HD高清課件”開始招生,輔導課程:證券VIP班,套餐班,精講班,沖刺班,習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