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生產性毒物危害控制技術
一、生產性毒物的來源于存在形態
(一)來源。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熱至160-170℃時,可分解產生氯化氫。
(二)毒物形態。
3、霧,混懸于空氣中的液體微粒。
4、煙,直徑小于0.1μm的懸浮于空氣中的固體微粒。
5、粉塵,能較長時間懸浮于空氣中的固體微粒,直徑在0.1-10μm。
懸浮于空氣中的粉塵、煙、霧等微粒,統稱為氣溶膠。
密閉空間是指與外界相對隔離,進出口受限,自然通風不良,足夠容納一人進入并從事非常規、非連續作業的有限空間。其危害情況有一下幾種:
1、可燃氣體、蒸氣和氣溶膠的濃度超過爆炸下限的10%;
2、空氣中爆炸性粉塵濃度大于等于爆炸下限的30%;
3、空氣中的氧氣含量<18%或>22%;
4、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濃度超過工作場所有害因素這也接觸限制;
5、其他任何超標的環境條件。
二、生產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生產過程的密閉化、自動化是解決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徑。采用無毒低毒代替有毒高毒是從根本上解決毒物危害的選擇辦法。
常用的生產性毒物控制措施如下:
(一)密閉-通風排毒系統
該系統由密閉罩、通風管、凈化裝置和通風機構成。采用該系統注意一下兩點:
1、整個系統必須注意安全、防火、防爆問題;
2、正確選擇氣體的凈化和回收利用方法,防止二次污染,防止環境污染。
(二)局部排氣罩
就地密閉,就地排出,就地凈化,排氣罩就是實施毒源控制,防止毒物擴散的具體技術裝置。分3種:
密閉罩、開口罩、通風櫥
(三)排出氣體的凈化
有害氣體凈化方法大致分為:洗滌法、吸附法、袋慮法、靜電法、燃燒法和高空排放法。確定凈化方案的原則是:設計前必須確定有害物質的成分、含量和毒性等理化指標;確定有害物質的凈化目標和綜合利用方向;凈化設備的工藝特性必須與有害介質的特性相一致;落實防火、防爆的特殊要求。
1、洗滌法也稱吸收法。是通過適當比例的液體吸收劑處理氣體混合物。是一種常用的凈化方法,適于凈化CO、SO2、NO、HF等
2、吸附法。利用多孔固體吸附,適于苯、醇、酯、酮類,吸附效率90-95%。
3、袋慮法。是一種有效凈化方法,主要適于工業氣體的除塵凈化,如金屬氧化物(Fe2O3等)的煙氣凈化。
4、靜電法。分濕式工藝和干式工藝。
5、燃燒法。燃燒法適用于有害氣體中含有可燃成分的條件。
(四)個體防護。屬作業場所的防護用品有防腐服裝、防毒口罩和防毒面具。
三、密閉空間作業管理。有兩種形式:無需準入密閉空間和需要準入密閉空間。
進入密閉空間作業應由用人單位實施安全作業準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