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負債期限結構
定義:在未來特定的時段內,到期資產(現金流入)與到期負債(現金流出)的構成狀況。
商業銀行為了獲取盈利而在正常范圍內建立的“借短貸長”的資產負債期限結構(或持有期缺口),被認為是一種正常的、可控性較強的流動性風險。
在實踐操作中,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借入流動性是商業銀行降低流動性風險的“最具風險”的方法,因為商業銀行在借入資金時,不得不在資金成本和可獲得性之間作出艱難的選擇。商業銀行通常選擇在真正需要資金的時候借入資金。
因各種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和作用,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期限結構時刻都在發生變化,流動性狀況也隨之改變。除了每日客戶存取款、貸款發放/歸還、資金交易等會改變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期限結構外,存貸款基準利率的調整也會導致其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發生變化。其他諸如股票市場投資收益率上升時,存款人傾向于將資金從銀行轉到股票市場,而借款人可能會推進新的貸款請求或加速提取那些支付低利率的信貸額度,也將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狀況造成影響。
流動性風險評估
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過程中,一方面為了實現更高收益,通常會持有期限較長、收益率較高的金融資產;另一方面由于負債的不穩定性,不得不持有足夠的流動資產以滿足日常經營和支付/結算的需求。因此,采用多種有效方法準確評估商業銀行資產的流動性狀況、負債的穩定性狀況,以及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狀況,有助于深入理解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狀況,并采取恰當的風險控制措施。
流動性比率/指標法
(1)同類金融機構之間橫向比較各項流動性比率/指標。商業銀行可以首先選取行業中具備良好流動性狀況的同類金融機構并計算其各項資產、負債及錯配期限的比率/指標,然后計算商業銀行自身所對應的各項比率/指標,最后將自身指標與行業良好標準進行橫向比較,并據此對自身的流動性風險水平作出客觀評價。
(2)商業銀行內部縱向比較不同歷史時期的各項流動性比率/指標。為保持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持續性和一致性,商業銀行應當定期對自身不同歷史時期的各項資產、負債及錯配期限的比率/指標進行比較,以正確認識流動性風險狀況的發展和變化趨勢,同時也有助于理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以及風險偏好的變化情況。
流動性比率=流動性資產余額/流動性負債余額*100%>25%
人民幣超額準備金率=(在人行超額準備金存款+庫存現金)/人民幣各項存款期末余額*100%
外幣超額備付金率=(在中國人民銀行超額外匯準備金存款+存入同業外匯款項+外匯現金)/外幣各項存款期末余額×100%
核心負債比率=核心負債期末余額/總負債期末余額*100%>60%
流動性缺口率=(流動性缺口+未使用不可撤銷承諾)/到期流動性資產*100%>-10%
輔助指標
經調整資產流動性比例=調整后流動性資產余額/調整后流動性負債余額
經調整后流動性資產余額=流動性資產總和-1個月內到期的應收利息及其他應收款×5%-在國內外二級市場上可隨時變現的債券投資(不包括1個月內到期的債券投資)×5%-其他1個月內到期的可變現資產(剔除其中的不良資產)×5%;
經調整后流動性負債余額=流動性負債總和-1個月內到期用于質押的存款金額
存貸比=各項貸款余額/各項存款余額*100%
最大十戶存款比例=最大十戶存款總額/各項存款
流動性比率/指標法的優點是簡單實用,有助于理解商業銀行當前和過去的流動性狀況;缺點是其屬于靜態評估,無法對未來特定時段內的流動性狀況進行評估和預測。此處,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商業銀行的歷史沿革、規模大小、管理能力、業務專長,以及獲得流動性的途徑和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不能簡單地根據一項或幾項比率/指標就對不同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狀況和變化趨勢作出比較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