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信用風險監測與報告
信用風險監測是風險管理流程中的重要環節,是指信用風險管理者通過各種監控技術,動態捕捉信用風險指標的異常變動,判斷其是否已達到引起關注的水平或已經超過閾值。如果達到關注水平或超過閾值,就應當及時采用調整授信政策、優化組合結構、資產證券化等對策,達到控制、分散、轉移信用風險的效果,或在風險演變成危機時采取有效措施,將損失降到最低。
信用風險監測是一個動態、連續的過程,通常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跟蹤已識別風險的發展變化情況,包括在整個授信周期內,風險產生的條件和導致的結果變化,評估風險緩釋計劃需求;二是根據風險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風險應對計劃,并對已發生的風險及其產生的遺留風險和新增風險及時識別、分析,以便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有效的信用監測體系應實現以下目標:
(1)確保商業銀行了解借款人或交易對方當前的財務狀況及其變動趨勢。
(2)監測對合同條款的遵守情況。
(3)評估抵押品相對債務人當前狀況的抵補程度以及抵押品市值的變動趨勢。
(4)識別合同還款的違約情況,并及時對潛在的有問題授信進行分類。
(5)對已發生問題的授信對象或項目,可迅速進入補救和管理程序。
JP摩根的統計分析顯示:在貸款決策前預見風險并采取預控措施,對降低實際損失的貢獻度為50%~60%;在貸后管理過程中監測到風險并迅速補救,對降低風險損失的貢獻度為25%~30%;而當風險產生后才進行事后處理,其效力則低于20%。
一、風險監測對象
(一)客戶風險監測
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組合風險的變化主要來源于單個債務人信用狀況的變化,客戶風險構成信用風險的微觀層面。因此,商業銀行監測整體信用風險的傳統做法是建立單個債務人授信情況的監測體系,監控債務人或交易對方各項合同的執行,界定和識別有問題貸款,決定所提取的準備金和儲備是否充分。
客戶風險的內生變量包括兩類指標:一是基本面指標(定性指標或非財務指標);二是財務指標。
1.基本面指標
(1)品質類指標,包括融資主體的合規性、公司治理結構、經營組織架構、管理層素質、還款意愿、信用記錄等。
(2)實力類指標,包括資金實力、技術及設備的先進性、人力資源、資質等級、運營效率、成本管理、重大投資影響、對外擔保因素影響等。
(3)環境類指標,包括市場競爭環境、政策法規環境、外部重大事件、信用環境等。
2.財務指標
(1)償債能力指標,包括營運資金、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等短期償債能力指標和利息保障倍數、債務本息償還保障倍數、資產負債率、凈資產負債率、有息負債的息稅前盈利、現金支付能力等長期償債能力指標。
(2)盈利能力指標,包括總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產品銷售利潤率、營業收入利潤率、總收入利潤率、銷售凈利潤率、銷售息稅前利潤率、資本收益率、銷售成本利潤率、營業成本費用利潤率、總成本費用凈利潤率,以及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率、普通股權益報酬率、股利發放率、價格與收益比率等指標。
(3)營運能力指標,包括總資產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等指標。
(4)增長能力指標,包括資產增長率、銷售收入增長率、利潤增長率、權益增長率等指標。
從客戶風險的外生變量來看,借款人的生產經營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主要股東、上下游客戶、市場競爭者等“風險域”企業持續交互影響的。上述相關群體的變化,均可能對借款人的生產經營和信用狀況造成影響。因此,對單一客戶風險的監測,需要從個體延伸到“風險域”企業。單一客戶風險監測方法包括一整套貸后管理的程序和標準,并借助6C法、客戶信用評級、貸款分類、信用評分等方法。商業銀行對單一借款人或交易對方的評級,應定期進行復查,當條件改善或惡化時應對每個授信客戶重新評級,確保內部評級與授信質量一致并能準確反映各項授信的質量。評級下降的授信應當接受額外的管理和監測,例如,由授信管理人員進行更頻繁的檢查,并列入高級管理層經常檢查的關注名單中。一般而言,對于信用等級較高的客戶偶然發生的風險波動,應給予較大的容忍度;對于風險程度本身就很高的客戶,則應給予較小的容忍度。《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強調,內部風險評級是監測和控制單一借款人或交易對方風險的重要工具。
(二)組合風險監測
組合層面的風險監測把多種信貸資產作為投資組合進行整體監測。組合監測能夠體現多樣化帶來的分散風險的效果,防止國別、行業、區域、產品等維度的風險集中度過高,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目前,國際先進銀行較多采用組合層面的風險監測體系。
商業銀行組合風險監測有兩種主要方法:
(1)傳統的組合監測方法。傳統的組合監測方法主要是對信貸資產組合的授信集中度和結構進行分析監測。授信集中是指相對于商業銀行資本金、總資產或總體風險水平而言,存在較大潛在風險的授信。結構分析包括行業、客戶、產品、區域等的資產質量、收益(利潤貢獻度)等維度。商業銀行可以依據風險管理專家的判斷,給予各項指標一定權重,得出對單個資產組合風險判斷的綜合指標或指數。
(2)資產組合模型。商業銀行在計量每個敞口的信用風險,即估計每個敞口的未來價值概率分布的基礎上,就能夠計量組合整體的未來價值概率分布。
二、風險監測主要指標
風險監測指標體系通常包括潛在指標和顯現指標兩大類:前者主要用于對潛在因素或征兆信息的定量分析;后者則用于顯現因素或現狀信息的定量化。
中國銀監會對原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按照三大類七項指標進行評估,具體包括經營績效類指標、資產質量類指標和審慎經營類指標。經營績效類指標包括總資產凈回報率、股本凈回報率、成本收入比;資產質量類指標指不良貸款比例;審慎經營類指標包括資本充足率、大額風險集中度和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
(四)貸款風險遷徙
風險遷徙類指標衡量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變化的程度,表示為資產質量從前期到本期變化的比率,屬于動態指標。風險遷徙類指標包括正常貸款遷徙率和不良貸款遷徙率。
三、風險預警
信用風險預警(Early-warning)是指商業銀行根據各種渠道獲得的信息,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采用專家判斷和時間序列分析、層次分析和功效計分等方法,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狀況進行動態監測和早期預警,實現對風險“防患于未然”的一種“防錯糾錯機制”。
(一)風險預警的程序
風險預警是各種工具和各種處理機制的組合結果,無論是否依托于動態化、系統化、精確化的風險預警系統,都應當逐級、依次完成以下程序:
(1)信用信息的收集和傳遞。
(2)風險分析。
(3)風險處置。
(4)后評價。
(二)風險預警的主要方法
風險預警的理論和方法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顯著進展。依托IT技術,許多金融機構將非結構化的邏輯回歸分析和神經網絡技術引入到預警模型中,通過監測一套先導指標體系來預測危機發生的可能性。主要方法有:
(1)傳統方法。典型的例子是6C法,即根據專家對債務人或交易對方的品格(Character)、資本(Capital)、能力(Capacity)、抵押品(Collateral)、現金力(Cashflow)、經濟周期的走勢(CycleConditions)六項因素的分析,作出主觀判斷。
(2)評級方法。例如,美國貨幣監理署(OCC)最早開發的貸款評級方法。
(3)信用評分方法。例如,美國的監管當局(美聯儲、貨幣監理署、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采用的CAMEL評級體系。
(4)統計模型。例如,l993年美聯儲根據FIMS(金融機構監測系統)開發出的SEER評級模型,采用了多元對數回歸分析方法,在最新的常規性監管報告數據基礎上評估商業銀行的CAMELs綜合等級。
四、風險報告
風險報告是將風險信息傳遞到內外部門和機構,使其了解商業銀行客戶風險和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狀況的工具。風險報告是商業銀行實施全面風險管理的媒介,貫穿于整個流程和各個層面。高可信度的風險報告能夠為管理層提供全面、及時和精確的信息,輔助管理決策,并為監控日常經營活動和合理的績效考評提供有效支持。在信用風險管理領域,商業銀行應當充分利用數據挖掘(DataMining)和分析技術,對每一項授信操作的風險進行分析,并在多個層面上進行分類匯總。
(一)風險報告的職責和路徑
1.風險報告的職責
風險報告的職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保證對有效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和相關性的清醒認識。
(2)傳遞商業銀行的風險偏好和風險容忍度。
(3)實施并支持一致的風險語言/術語。
(4)使員工在業務部門、流程和職能單元之間分享風險信息。
(5)告訴員工在實施和支持全面風險管理中的角色和職責。
(6)利用內部數據和外部事件、活動、狀況的信息,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和目標實施提供支持。
(7)保障風險管理信息及時、準確地向上級或者同級的風險管理部門、外部監管部門、投資者報告。
2.風險報告的路徑
商業銀行的各個層面都需要有效使用風險報告以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風險,從縱向看,風險信息/報告在不同級別之間傳遞;從橫向看,風險信息/報告也需要在不同的部門之間進行交流。商業銀行的多級式管理導致了信息分布不對稱,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管理效率和競爭力,并且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因此,在報告路徑的設計上,應當充分考慮管理鏈條長度與管理效率的關系。良好的風險報告路徑應采取縱向報送與橫向傳送相結合的矩陣式結構,即本級行各部門向上級行對口部門報送風險報告的同時,也須向本級行的風險管理部門傳送風險報告,以增強決策管理層對操作層的管理和監督。與傳統的書面報告方式相比,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真正實現了風險管理信息/報告的多向化、交互式傳遞,在保證風險管理部門獨立性的同時,確保管理層對業務部門主要風險的實時監控。
(二)風險報告的主要內容
(1)從報告的使用者來看,風險報告可分為內部報告和外部報告兩種類型。
內部報告通常包括:評價整體風險狀況,識別當期風險特征,分析重點風險因素,總結專項風險工作,配合內部審計檢查。
外部報告的內容相對固定,主要包括:提供監管數據,反映管理情況,提出風險管理的措施建議等。
在向外部提供風險分析報告的過程中,需要把握的重點就是規范操作,特別是作為境外上市商業銀行,應始終堅持規范準確的原則。
(2)從類型上劃分,風險報告通常分為綜合報告和專題報告兩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