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公司信貸的基本原理
1、2、1公司信貸理論的發展
銀行信貸理論的發展過程就是商業銀行發展和金融創新的歷史。主線:發展業務和控制風險并存。
1、真實票據理論
起源:亞當·斯密,銀行資金的流動性——發放以商業行為為基礎的短期貸款(真實的商業票據)
理論擴展:銀行不能發放不動產貸款、消費貸款和長期設備貸款;長期投資的資金來源應為長期資源,如留存收益、發行新股票或長期債券
問題(2):銀行發放貸款能力受到限制,不利于經濟發展。銀行短期存款的沉淀、長期資金的增加,是銀行具備大量發放中長期貸款的能力;另外加大經濟的波動
2、資產轉換理論
起源:1918年 H.G..莫爾頓 《商業銀行與資本形成》:銀行能否保持流動性,關鍵在于資產能否轉讓變現。
理論擴展:銀行把可用資金的部分投放于二級市場的貸款與證券,既可以滿足銀行的流動性需求,又可以使得銀行效益得到提高。
問題(3):缺乏物質保證的貸款大量發放,為信用膨脹創造了條件;證券的大量拋售會造成銀行的巨額損失;貸款平均期限的延長會增加銀行流動性風險.。
3、預期收入理論
起源:1949年 赫伯特·V. 普羅克諾 《定期放款與銀行流動性理論》:貸款能否到期歸還是以未來收入為基礎,只要未來收入有保障,長期信貸和消費信貸就能保持流動性與安全性。穩定的貸款應該建立在現實的歸還期限與貸款的證券擔保的基礎上。
理論擴展:長期設備貸款、住房貸款、消費貸款等迅速發展起來,成為支持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問題:收入預測和經濟周期密切聯系,資產的膨脹和收縮也會影響資產質量,銀行的信貸風險增加;銀行危機的影響增大。
4、超貨幣供給理論
起源:20世紀六七十年代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競爭——銀行資產應該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如購買證券、開展投資中介和咨詢、委托代理等配套業務,是銀行資產經營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理論擴展:銀行信貸的經營管理應與銀行整體營銷和風險管理結合起來
問題(2):涉足新的業務領域和盲目擴大規模——當前銀行風險的一大根源;金融的證券化、國際化、表外化合電子化增強了金融的系統風險
Question:資產轉換理論帶來的問題主要包括()
A. 缺乏物質保證的貸款大量發放,為信用膨脹創造了條件
B. 經濟波動時,證券的大量拋售會造成銀行的巨額損失
C. 貸款平均期限的延長會增加銀行系統的流動性風險.
D. 銀行短期存款的沉淀、長期資金的增加,是銀行具備大量發放中長期貸款的能力
1、2、2公司信貸資金的運動過程及其特征
1、信貸資金的運動過程
定義:信貸資金的籌集、運用、分配和增值過程的總稱。
特點:二重支付,二重歸流
2、信貸資金的運動特征
信貸資金運動和社會其他資金運動構成了整個社會再生產資金的運動。基本特征為:
1)以償還為前提的支出,有條件的讓渡
2)與社會物質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相結合
3)產生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才能良性循環
4)信貸資金運動以銀行為軸心
1、2、3公司信貸的原則
是信貸經營管理過程中必須堅持的行為準則,也是信貸決策的依據和信貸檢查的標準。
1、合法合規原則
按照程序,遵章守法,區別對待,擇優扶植
2、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原則
貸款利息;負債經營、清償能力;資金的周轉速度、貸款的期限結構必須與存款和其他負債的期限結構相匹配。
3、平等、自立、公平和誠實信用原則
借貸雙方地位平等,自主表達意愿,不能強制對方接受不公平條件;雙方遵紀守法
4、公平競爭、密切協作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