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貨幣供給的概念及其決定因素
一、貨幣供給的概念和口徑
1.貨幣供給與貨幣供給量
(1)貨幣供給
貨幣供給是經濟活動中貨幣投入、創造和擴張(收縮)的過程,是指一國經濟體系中的銀行體系通過其自身的業務活動向社會生產生活領域提供貨幣的全過程。從動態來看,貨幣供給是銀行系統向經濟活動提供貨幣的過程;從靜態來看,貨幣供給必然會產生一定的貨幣量,即貨幣供給量。
(2)貨幣供給量
某一時間點上由各經濟主體持有的由銀行提供的債務總量。
2.貨幣供給的口徑
(1)貨幣供給層次的劃分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供應量統計和公布暫行辦法》規定:貨幣供應量是一國在某一時間點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總和,一般表現為金融機構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等負債,即除金融機構和財政之外,企業、居民、機關團體等經濟主體的金融資產。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貨幣供給層次劃分口徑,我國的貨幣供應量分為三個層次:
M0=流通中現金;
M1=M0+單位活期存款;
M2=M1+準貨幣(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其他存款)。
二、決定貨幣供給的因素——銀行信貸收支和國家財政收支
1.銀行信貸收支與貨幣供應量的關系
銀行信貸包括中央銀行信貸調控和商業銀行信貸。
(1)商業銀行信貸收支與貨幣供給的關系
商業銀行信貸收支是貨幣供給的總閘門和調節器。商業銀行具有創造信用(貨幣)的職能。
(2)中央銀行信貸調控與貨幣供應量的關系
中央銀行并不直接向社會提供貨幣供應量,它向社會提供貨幣供應量主要通過中央銀行信貸調控,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能力,進而影響貨幣供給。
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信貸能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中央銀行調整商業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商業銀行可貸資金減少——貨幣供應量減少。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降低——商業銀行可貸資金增加——貨幣供應量增加。
②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發放和收回貸款(包括再貼現)
央行對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商業銀行可貸資金增加——貨幣供應量增加。
央行對商業銀行收回貸款——商業銀行可貸資金減少——貨幣供應量減少。
③中央銀行調整與控制其黃金、外匯儲備
央行增加黃金、外匯儲備時,無論黃金與外匯來自商業銀行還是企業,都會增加其超額準備金。
④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買賣有價證券
央行從商業銀行買進證券——增加其超額準備金存款。
商業銀行從央行買進證券——減少其超額準備金存款。
2.國家財政收支與貨幣供應量的關系
(1)國家財政收支引起銀行信貸相應收支(即國收銀減、國支銀增)
財政收入增加,商業銀行存款劃撥給央行后,商業銀行存款減少,央行財政金庫存款增加,央行的信貸收入和信貸資金增加。
財政支出增加,央行財政金庫存款減少,央行的信貸支出和信貸資金可用數額減少,因為劃撥給了商業銀行,所以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增加。
(2)不同財政收支狀況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不同
財政收支必然引起相應信貸收支,但并非一切財政收支都會引起貨幣供應量的變化。財政收支能否引起貨幣供應量的變化,關鍵在于財政收支的具體情況。不同的財政收支狀況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