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外匯的種類與特點,區分匯率的標價法,理解外匯市場及交易類型,比較匯率制度,識別國際收支平衡表,判斷國際收支失衡,詮釋國際儲備的構成與作用,分析國際儲備管理的內容,判斷國際資本流動的類型,總結國際資本流動的原因及影響,識別國際結算的形式,辨別主要國際結算方式的基本規定,分析國際商會統一規則中訂立的四種類型信用證特點及用途。
第一節 外匯與匯率
一、外匯的含義與類別
1.外匯的含義
外匯有動態和靜態兩種含義,我國對其也有具體規定,具體如表9-1所示。
表9-1 外匯含義比較
含義 | 內容 |
動態含義 | 把一國貨幣兌換成另一國貨幣,以清償國際債權債務的行為 |
靜態含義 | 國際間為清償債權債務關系而進行的匯兌活動所憑借的手段和工具 |
我國定義 | 以外幣表示的可以用作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資產,包括:①外幣現鈔;②外匯支付憑證或者支付工具;③外幣有價證券;④特別提款權;⑤其他外匯資產 |
【例9.1】以外幣表示的,用以進行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工具是( )。
A.外匯
B.國際儲備
C.國際資產
D.政府資產
【答案】A
【解析】外匯的靜態含義是指國際間為清償債權債務關系而進行的匯兌活動所憑借的手段和工具。
2.外匯的特征
不是所有的外國貨幣都能成為外匯,外幣成為外匯有三個前提條件:
①自由兌換性,即這種外幣能自由地兌換成本幣;
②可接受性,即這種外幣在國際經濟交往中被各國普遍地接受和使用;
③可償性,即這種外幣資產是在國外能得到補償的債權。
這三個前提條件即為外匯的三大特征。
3.外匯的種類
外匯的分類方法及劃分標準如表9-2所示。
表9-2 外匯分類
標準 | 分類 | 含義 |
按是否可自由兌換 | 自由外匯 | 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自由買賣,在國際支付中廣泛使用并可以無限制地兌換成為其他貨幣的外匯 |
記賬外匯 | 根據有關國家政府間簽訂的雙邊協議(僅在簽約國間使用),未經貨幣發行國批準不能自由兌換成其他貨幣或對第三國進行支付的外匯 | |
按來源用途 | 貿易外匯 | 商品進出口,即有形貿易收支所使用的外匯 |
非貿易外匯 | 勞務進出口,即無形貿易收支及單方面轉移收支等方面所使用的外匯 |
二、匯率及其標價法
1.匯率的概念
匯率,是指一種貨幣折算成另一種貨幣的比率,即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折算比率。即在兩國貨幣之間,用一國貨幣所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相對價格。
2.匯率的標價法
匯率的標價方法主要有直接標價法、間接標價法、美元標價法等,具體內容如表9-3所示。
表9-3 匯率的標價法
標價法 | 含義 | 特點 |
直接 標價法 | 以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作為標準,折算為一定數額的本國貨幣來表示其匯率的方法,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采用直接標價法 | ①外幣的數量固定不變,折合本幣的數量則隨著外幣幣值和本幣幣值的變化而變化; ②匯率的漲跌都以本幣數額的變化來表示。如果一定單位的外幣折算成本幣的數額比原來多,則說明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跌 |
間接 標價法 | 以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準,折算為一定數額的外國貨幣來表示其匯率的方法 | ①本幣的數量固定不變,折合成外幣的數額則隨著本幣和外幣幣值的變動而變動; ②匯率的漲跌都以相對的外幣數額的變化來表示。如果一定單位的本幣折成外幣的數量比原來多,則說明本幣匯率上升,外幣匯率下跌 |
美元 標價法 | 以一定單位的美元為標準來計算應兌換多少其他貨幣的匯率表示方法 | 美元的單位始終不變,美元與其他貨幣的比值是通過其他貨幣量的變化體現出來的 |
3.匯率的種類。
從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標準劃分,匯率可以分為很多類型,如表9-4所示。
表9-4 匯率的種類
標準 | 類別 | 含義 |
匯率制定方法 | 基礎匯率 | 本幣與某一關鍵貨幣之間的匯率。所謂關鍵貨幣,就是本國對外交往中使用最多、外匯儲備中比重最大、國際上普遍接受的自由外匯。目前各國一般都選擇本國貨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作為基礎匯率,那么本幣與美元的匯率就是本國的基礎匯率 |
套算匯率 | 在基礎匯率基礎上套算出來本幣與非關鍵貨幣之間的匯率 | |
銀行買賣外匯 | 買入匯率 | 銀行從同業或客戶買入外匯時使用的匯率 |
賣出匯率 | 銀行向同業或客戶賣出外匯時使用的匯率 | |
中間匯率 | 買入匯率和賣出匯率的平均數 | |
外匯交割期限 | 即期匯率 | 又稱“現匯匯率”,是指外匯交易在買賣雙方成交后的當日或兩個營業日內進行外匯交割所使用的匯率 |
遠期匯率 | 外匯買賣雙方簽訂合同,約定在未來某一特定日期進行交割,雙方交易所使用的匯率 | |
銀行營業時間 | 開盤匯率 | 又稱開盤價,是外匯銀行在一個營業日剛開始營業時進行外匯買賣使用的匯率 |
收盤匯率 | 又稱收盤價,是外匯銀行在一個營業日的外匯交易終了時使用的匯率 | |
外匯管制程度 | 官方匯率 | 法定匯率,是外匯管制較為嚴格的國家授權其外匯管理當局制定并公布的本國貨幣與其他國家貨幣之間的外匯牌價 |
市場匯率 | 外匯管制比較寬松的國家在自由外匯市場上進行外匯交易時形成的匯率 |
【例9.2】若采用間接標價法,匯率的變化以( )數額的變化體現。[2014年真題]
A.本幣
B.外幣
C.中間貨幣
D.特別提款權
【答案】B
【解析】間接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準,折算為一定數額的外國貨幣來表示其匯率的方法。其特點是:①本幣的數量固定不變,折合成外幣的數額則隨著本幣和外幣幣值的變動而變動;②匯率的漲跌都以相對的外幣數額的變化來表示。來源233網校
三、外匯市場與外匯市場交易
1.外匯市場及其構成
外匯市場上交易的參與者主要由外匯銀行、外匯經紀人、中央銀行和顧客四部分組成,其具體內容如表9-5所示。
表9-5 外匯市場的參與者
參與者 | 說明 |
外匯 銀行 | (1)定義 由各國中央銀行指定或授權經營外匯業務的銀行。包括經中央銀行指定或授權的專營或兼營外匯業務的本國商業銀行和開設在本國的外國商業銀行分支機構,是外匯市場的主體。 (2)外匯交易分類 從事的外匯交易主要分為:①為客戶提供服務,通過代客戶買賣外匯,賺取差價,同時從服務中收取一定的手續費;②為調整外幣頭寸和規避匯率風險的需要,買賣外匯,并進行一定的外匯投機活動 |
外匯 經紀人 | 介于外匯銀行之間或外匯銀行與顧客之間,為買賣雙方接洽交易而收取傭金的中介人?,F在越來越多的外匯經紀人也紛紛開始自營業務,同時還通過替顧客與銀行間聯絡安排創新的外匯業務而收取傭金 |
中央 銀行 | 職能: ①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中充當傳統市場監管者的角色,通過制定和運用各項法規、條例等,對外匯市場的運行進行監督、管理和引導,確保外匯市場上的各項活動有序進行。 ②中央銀行也是外匯市場的直接參與者。為確保匯率穩定或將匯率保持在目標水平上,中央銀行通過買賣外匯來干預市場,以達到管理和調節外匯市場的目的 |
顧客 | 一般是指外匯銀行的顧客,主要包括:交易性的外匯買賣者、保值性的外匯買賣者、機性外匯買賣者、跨國公司??鐕疽呀洺蔀橥鈪R市場上的主要客戶,它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廣泛的經營業務 |
2.外匯市場交易的主要類型
外匯交易是以一定的交易方式買賣以外幣表示的支付手段或信用工具的活動,最常見的有即期外匯交易和遠期外匯交易,具體內容如表9-6所示。
表9-6 外匯交易的類型
類型 | 內容 |
即期交易 | ①是指外匯買賣成交后,在兩個營業日內交割的外匯交易。 ②即期交易的交割日又稱起息日,是指買賣雙方將資金交給對方的日期。即期外匯交易是外匯市場上最常用的一種交易方式,一般沒有固定的場所 |
遠期交易 | ①又稱期匯交易,是指外匯買賣成交后并不立即辦理交割,而是根據合同的規定,在約定的日期按約定的匯率辦理交割的外匯交易。 ②遠期外匯交易的期限一般按月計算,超過1年的遠期外匯交易稱為超遠期外匯交易。遠期外匯交易的基本動機主要是套期保值和投機獲利 |
四、匯率制度
匯率制度又稱匯率安排,是指一國貨幣當局對本國匯率變動的基本方式所做的一系列安
排或規定。
按照匯率變動的幅度,匯率制度被分為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具體情況如表9-7所示。
表9-7 匯率制度的分類
制度 | 類型 | 說明 |
固定匯率制度 | 金本位 | ①以黃金為貨幣制度的基礎,黃金直接參與流通的一種貨幣制度,包括金鑄幣本位、金塊本位和金匯兌本位三種形式。 ②外匯市場的匯率受外匯供求關系的影響,以黃金輸送點為界限,圍繞鑄幣平價上下波動 |
布雷頓森林體系 | ①固定匯率制度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制度。 ②具體內容是: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比例為1盎司黃金=35美元,各國政府可以隨時用美元向美國政府按這一比價兌換黃金。其他國家的貨幣則直接與美元掛鉤,確定其與美元的比價,這樣,就可以通過各自與美元的比價來確定各國貨幣相互之間的匯率 | |
浮動匯率制度 | 自由浮動 | ①又稱清潔浮動,貨幣當局對外匯市場不加任何干預,完全聽任外匯供求關系影響匯率的變動。 ②自由浮動則是理論上的一種模式 |
管理浮動 | ①又稱骯臟浮動,貨幣當局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以使匯率朝著有利于本國利益的方向發展。 ②管理浮動是現實的浮動匯率制度 | |
單獨浮動 | 本國貨幣不與任何外國貨幣發生固定聯系,其匯率根據外匯市場的供求變化而單獨調整變化 | |
聯合浮動 | 某些國家出于經濟發展的需要,組成某種形式的經濟聯合體,在聯合體成員國之間實行固定匯率制,而對非成員國的貨幣實行共升共降的浮動匯率 |
【例9.3】按匯率變動的幅度來劃分,匯率制度可分為( )。
A.基本匯率制和套算匯率制
B.同業匯率制和商人匯率制
C.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D.開盤匯率制和收盤匯率制
【答案】C
【解析】匯率制度又稱匯率安排,是指一國貨幣當局對本國匯率變動的基本方式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或規定。傳統上,按照匯率變動的幅度,匯率制度被分為兩大類型: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從歷史發展上看,19世紀末~20世紀初和1945~1973年,世界各國的匯率制度基本上屬于固定匯率制;1973年以后,則主要實行浮動匯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