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業所得稅法在規定了企業實際發生與取得收入有關并且合理的支出允許稅前扣除一般規則同時,又明確了禁止扣除和特殊扣除項目,構成了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的一般框架。禁止扣除項目又稱為“不得扣除”項目,涉及面廣,不好把握,在業務處理中極易出錯,從而帶來不必要的涉稅風險。
一、股息、紅利不能混入工資、薪金支出
所得稅法規定,向投資者支付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款項不得扣除。納稅人應準確區分投資收益項目與工資薪金項目,如某些企業經營者本身又是投資者,就要注意通過完善公司章程、紅利分配制度和合理的工資薪金計算辦法來規避不必要的涉稅風險。所得稅法強調了工資、薪金支出的合理性,只要具有合理性,就可以扣除,但此項政策不能被濫用。納稅人應認真審核工資、薪金支出項目,對于如分紅、借款利息支出等與受雇無關不具有合理性的項目不得作為工資、薪金支出列支,在接受稅務檢查中應能出具有說服力的證據,避免企業效益很好,卻違背公司章程長期不分紅,高管(又是股東)拿高薪的現象出現。另外,對于由部分職工參與入股的企業,也要注意同工同酬,即從事相同工作崗位的職工不因是否入股拿不同的工資。
二、除所得稅外其他稅種都可在稅前扣除
除企業所得稅稅款不得在稅前列支外,納稅人繳納的消費稅、營業稅、資源稅、關稅和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等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以及發生的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都可扣除。增值稅作為一個特例,屬于流轉環節的價外稅,不參與損益計算,因而不存在能否扣除問題。
三、違約金和罰息可以稅前扣除
所得稅法規定,罰金、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不得扣除。罰金是指人民法院判處犯罪分子強制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額金錢的刑罰方法;罰款是指行為人的行為沒有違反刑法規定,而是違反了治安管理、工商、行政、稅務等各行政法規的規定,行政執法部門依據行政法規的規定和程序決定對行為人采取的一種行政處罰。沒收財物是指將違法人的財物、現金、債權等財產收歸國家所有,以彌補因其違法造成的損失。但單位必于經濟活動中正常發生的,不是以違法被查處為前提的額外負擔則都可以扣除,如合同違約的補償金、逾期償還銀行貸款加處的罰息都可以正常在稅前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