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略的內部因素分析
(一)企業內部因素的構成
1.企業資源【★2011年、2010年、2009年多選題】
企業資源是指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有效因素的總和,包括資產、生產或其他作業程
序、技能和知識等。
【提示】
(1)資產負債表所記錄的賬面價值并不能完全代表有形資源的戰略價值。資產負債
表中的無形資產并不能代表企業的全部無形資源。
(2)技術資源具有先進性、獨創性和獨占性等特點,使企業可以建立競爭優勢。
(3)對于產品質量差異較小的行業(如飲料行業),商譽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企業資源。
2.企業能力
企業能力是指企業配置資源,發揮其生產和競爭作用的能力,它來源于企業有形資源、無形資源和組織資源的整合,是企業各種資源有機組合的結果。
【提示】生產是指將投入轉化為產品或服務并為消費者創造效用的活動,生產活動是企業最基本的活動。
3.企業核心競爭力【★2011年、2010年單選題】
核心競爭力是指能為企業帶來相對予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的資源和能力。核心競爭力需同時滿足以下3個關鍵測試:(1)它對顧客是否有價值;(2)它與企業的競爭對手相比是否有優勢;(3)它是否很難被模仿或復制。一般來說,能夠建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資源主要包括以下五種:
【提示】五種核心競爭力資源是客觀題的考題點,學習的過程中注意把握。
(二)核心競爭力的辨別
核心競爭力的識別方法:
【提示】在功能和資源分析中,企業功能分析可能只能識別出具有特定功能的核心競爭力;分析企業資源時,分析實物資源比較容易,分析無形資源比較困難。
(三)評價核心競爭力
1.評價的基礎與方法
(1)企業的自我評價;(2)行業內部比較;(3)基準分析;(4)成本驅動力和作業成本法;(5)競爭對手的信息。
2.基準分析
3.市場競爭總論【★2009年多選題】
鼓勵競爭的主要因素:(1)存在大量同質的競爭者;(2)行業增長較慢;(3)較高的沉沒成本;(4)缺乏產品差異化;(5)僅靠大規模取得優勢;(6)競爭對手時常更換;(7)較高的戰略性投資;(8)較高的退出壁壘。
二、企業內部因素的分析方法及附加競爭值
(一)資源分析
考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首先要做的是資源審計,可以從實物資源、無形資源和其他資源、人力資源和勞動力市場、技術資源,以及財務資源五個方面來分析。
【提示】
(1)對于管理人員來說,最便捷的融資方式是用企業的利潤進行再投資。
(2)實物資源的審計需要分析其使用的成本效益,衡量資本一生產力的一種方式是每單元資本的利潤。
(二)價值鏈分析
1.將資源轉化為價值鏈
價值鏈是指企業為了滿足長期的市場目標以及整個鏈條的共同利益而進行的戰略協作。
【提示】邁克爾·波特對價值鏈的認識:(1)把價值鏈定義為顧客愿意為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支付的價格;(2)價值可以用企業的總收入來衡量,也是企業銷售其產品或服務的價格;(3)價值的概念要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理解;(4)顧客對價值的理解是經常變化的。
2.波特的價值鏈理論
(1)波特認為,企業應該按照成本最小化或者產品差異化的戰略來分配資源,這是能為企業帶來競爭性優勢和超常利潤的一般性戰略。
(2)在分析企業競爭能力時應使用價值指標而不是成本指標。
(3)同一行業內的所有企業都擁有相近的價值鏈。
(4)價值鏈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到為企業貢獻最多增加值的活動,并且規劃相應的戰略進行改善。
3.價值鏈中的活動
波特的價值鏈分析區分了五種基本活動和四種輔助活動。
(1)五種基本活動的內容
(2)四種輔助活動的內容【★2010年多選題】
【提示】每項輔助活動都會涉及基本活動。
4.價值鏈中資源的分解與描述
(1)識別價值活動,包括成本與相應增加值的匹配,以及關鍵活動的識別。
(2)識別成本或價值驅動因素。識別成本驅動因素是審查每一項價值活動,找出對成本影響較大活動的過程。
(3)識別聯系,包括企業內部價值活動的聯系和企業自身價值鏈與其他企業價值鏈的外部聯系。
(三)超越競爭對手
(1)差異化意味著企業擁有獨特的戰略為顧客提供價值。
(2)主要的差異化途徑:產品差異化、市場差異化、分銷渠道、技術的發展和產品創新。
【提示】
(1)轉換成本是指買方改變供應來源的產品或服務而產生的實際或能預知的成本,這很可能是因為買方需要依賴供應商的特定組件、服務或技能。
(2)技術進步是企業提高生產力和效率的核心。
三、SWOT分析
(一)SWOT分析的概念
SWOT分析是將企業內部環境的優勢與劣勢、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同列在一張“十”字形圖表中加以對照(參考典型的SWOT分析格式)。其目的在于明確企業在市場中所處地位。
(二)SWOT分析四要素【★2009年綜合題】
【提示】
(1)SWOT分析是主觀題考核的一個重要知識點,考生應予以重點掌握。
(2)機會和威脅針對的是企業外部因素,優勢和劣勢針對的是企業內部因素。
(三)內部資源分析和外部環境分析的匹配
1.優勢和劣勢
(1)業績分析可用于識別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常用的業績指標包括:利潤率、銷售狀況、目標回報率、股東價值等。
(2)非財務指標能更好地衡量企業的長期表現,它們包括:①產品或服務的質量;②新產品開發活動;③相對成本;④客戶滿意度或品牌的忠誠度;⑤管理人或雇主的能力和業績。
(3)產品分析。產品屬性模型表明有兩層生產屬性:①核心產品——市場上有效的產品要求的最基本的功能;②二次產品——附加功能。以這種方式看待產品能幫助企業戰略家了解產品在第二個層次上的競爭。
【提示】在確定出產品的優勢和劣勢后,注意市場銷售轉折點。市場銷售轉折的敏感指示器:價格壓力、買方對產品的認知、替代產品或技術、飽和、無增長點、客戶冷淡等。
2.機會和威脅
(1)外部分析的目的在于確認和理解企業面臨的和即將面臨的機會和威脅。
(2)外部分析由三個部分組成:一般宏觀環境分析、行業環境分析、經營環境(包括客戶分析)與競爭優勢環境分析。
考前準備:2012年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專業階段準考證打印匯總 打印疑問解答
沖刺輔導:2012年注冊會計師《會計》1-26章歷年分值考情分析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