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研究:是取得新的科學技術知識或了解的初始研究,其沒有明顯的商業用途或實際目的。
·應用型研究:是指具有明顯的商業用途或實際目的的研究。
·開發型研究:是指在開始商業生產運作之前利用現有的科學技術知識來生產新產品或系統。
類型 | (1)產品研究—新產品開發 (2)流程研究 |
動力來源 | ·拉動需求:先有需求,根據需求進行研發 ·技術推動:先有研發,再推動需求 |
戰略作用 | ·投入巨大,成功不確定性 ·根據戰略模型了解: (1)波特的基本戰略:產品創新是產品差異化的來源。流程創新使企業能夠采用差異化戰略或成本領先戰略。 (2)波特的價值鏈 (3)安索夫矩陣 (4)產品的生命周期 |
研發定位 | 1.成為向市場推出新技術產品的企業 2.成為成功產品的創新模仿者 3.成為成功產品的低成本生產者 |
(1)如果技術進步速度緩慢、市場增長率適中,并且新的市場進入者有很大的進入障礙,則企業內部研發是最佳選擇。
(2)如果技術變化速度較快而市場增長緩慢,則花費大量精力進行研發會給企業帶來較大風險。
(3)如果技術變化速度緩慢但市場增長迅速,則通常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企業內部的研發。在這種情況下,最佳方法是從外部企業取得獨家或非獨家的研發技術。
(4)如果技術進步和市場增長都很迅速,則應從業內的資深企業取得研發技術。
研發政策 | ① 強化產品或流程改良; ② 強化應用型研究的基礎; ③ 成為研發領導者或跟隨者; ④ 開發機器人技術或手動流程; ⑤ 對研發投入高額、適中或低額資金; ⑥ 在企業內部進行研發或者將研發外包; ⑦ 利用大學研究者或私營企業的研究 |
鼓勵創新性構思的政策 | (1)必須給予創新財務支持,并可以通過為研發和市場研究投入資金以及為新構思投入風險資金來實現。 (2)必須使員工有機會在一個能夠產生創新構思的環境中工作,這需要適當的管理風格和組織結構。 (3)管理層能積極地鼓勵員工和客戶提出新構思。 (4)組建開發小組并由企業負責項目小組工作。 (5)在適當情況下,企業的招聘政策應集中于招聘具有必備創新技能的員工。應對員工進行培訓并使其與時俱進。 (6)由特定的管理者負責從環境中或從企業的內部溝通中獲取與創新構思有關的信息。 (7)戰略計劃應有助于創新目標的達成;對成功實現目標的員工應給予獎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