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泰達大街北海路立交橋位于天津市泰達大街與北海路交叉處。泰達大街是京津塘高速公路通港聯絡線,是京津地區與天津港聯絡的主要通道;北海路是天津開發區南北交通重要干線之一,是規劃中的濱海新區中環線的組成部分。因此,本立交橋就成了高速路與市區主干道交叉的詰恪A⒔磺哦鞒ぴ?.24km,南北寬約1.5km,其結構設計為地上三層、地下一層,是一座全互通式立交橋。立交橋橋面最高處距地面約24m,相當于九層樓房的高度。雄健的立交橋挺拔舒展,本身猶如一道藍天飛虹,在開闊平坦的地域,更顯得高大挺拔,尉為壯觀。
立交橋的地理位置處于天津開發區的中心區。立交橋的西南是開發區管委會所在地,是開發區行政管理和經濟活動的中心;橋區的東南是文化教育區,這里有小學、中學,以及泰達學院等院校,是開發區文化教育集中地;立交橋東北方是正在建設的國際會展中心、泰達國際足球場等大型國際活動場所及其配套的飯店設施等。所以說該立交橋是交通樞紐,也是人文活動的重要場所。
建設立交橋的主要目的是滿足交通功能的要求,由于立交橋功能的特點、空間的制約和設計理念的影響,多數立交橋的造型與主體構造都大體相同,不可能給美學設計留下太多的余地。景觀照明必須利用燈光的獨特渲染功能,利用顏色、亮度對比等手法,盡可能使其亮化、美化。
大橋的照明工程是一個整體,應有統一的風格,相互協調。照明設計就是利用照度、亮度、顏色的良好搭配,通過明暗、強弱、大小、高低和疏密的對比,平緩過渡,點面結合,形成節拍協調的整體旋律,體現現代氣息,展現天津開發區風貌。
立交橋的照明設計本身包含功能性照明和景觀照明兩項內容。功能性照明主要是解決夜間行車道路、橋梁的照明,開拓視野,引導行車方向,保障交通安全、暢通,提高運輸效率。景觀照明的目的則是根據橋梁特點,通過恰當的照明手法體現出立交橋的立體感,從美學的觀點出發表現大橋美麗神態。使蜿蜒伸展、錯落有致的建筑與川流不息的車流燈火形成一個動靜結合的有機整體,把欠美的地方淡化,使美的地方更美。利用燈光藝術效果,創造一種舒適、愜意、美觀的環境文化,提高區域的藝術氣氛,形成一個以立交橋為核心的燈光景觀節點。
景觀照明是一種藝術范疇內的照明工程,不僅僅要使其亮起來,而且要使其藝術化、美觀化,形成一種特定環境下的特殊景觀。所以,照明設計不是不分輕重地亮了就好,更不是越亮越好,而應該是利用明暗對比,該亮就亮,該暗則暗,恰到好處,適度最美。明亮的環境適宜于熱烈、喜慶的氣氛和熱鬧、繁華的場合,烘托狂歡氣氛。而立交橋景觀照明應以橋身為主體,突出橋的凝重特色。為了達到整體的一致與和諧,本工程在施工設計之前,由英國漢丁堡萊亭迪賽國際燈光設計有限公司 (LDPI公司)對立交橋整體景觀照明進行概念設計,對立交橋區域的整體藝術效果進行了統一規劃,提出指導性意見。而后由我院進行施工圖設計。
筆者介紹立交橋照明設計中的一些想法和為此采取的各種手法,與大家討論,目的是拋磚引玉。
2、立交橋功能性照明的設計
本工程的功能性照明設計主要分為立交橋中心區的高桿燈照明、立交橋外展部分的道路照明,以及隧道照明三個部分,功能性照明主要采用控制光通型直接配光照明。
2.1 立交橋中心區照明
在立交橋中心區道路集中,橋梁上下重疊,縱橫交錯。如果采用在橋上布置普通道路照明設施的手法,會造成以下后果:
①燈桿林立,使人眼花繚亂,上跨橋梁與下穿道路之間燈光互相交叉干擾,容易產生眩光,影響行車,而且大大增加工程量;
②橋上燈桿位置、燈桿高度的設計必須結合橋梁結構橋墩位置,將很難保證照度均勻度;
③因橋體在行車時的顫動將大大影響橋上燈具光源的壽命。
所以,立交橋中心區照明不宜采用橋上布置燈桿的做法。本設計采用在高點位集中設置照明燈具的做法,即采用高桿燈照明。在中心區設置4支35m的高桿燈,負責立交橋中心區主要道路和橋梁照明。減少燈桿林立現象,充分利用高桿燈的燈桿高、照射半徑大的特點,提高照度均勻度,減少工程量,限制眩光。
2.2 泰達大街道路照明
立交橋中心區向四周外展部分基本上是直線路段,在滿足規范要求基礎上,采用普通路燈桿雙側對稱排列,提高道路照明誘導性,節約投資。立交橋東西向道路為泰達大街,與通港路銜接,所以照明效果必須互相兼顧。照明設備既要保證立交橋照明特色,又必須與原有道路照明相兼容,考慮道路整體的照明連續性。不可形成過分強烈的反差,也不可在橋區形成亮度強烈刺激的亮斑。所以,在該段道路上的照度設計應與區外道路相同或稍高,逐漸過渡。
另外,因為立交橋外道路照明大多數采用光效高、透霧性能好、壽命長的高壓鈉燈作為主光源(色溫以2800K的暖白色為主,形成略偏黃色的照明效果),為了突出高架橋特色,滿足景觀照明需求,故在立交橋照明區域范圍內,泰達大街方向的道路上,沿道路布置16m高的普通路燈桿。配裝半截光型照明燈具,而利用4000K的白色的金鹵燈作為主光源。從而使其與城市原有道路照明融合又稍有區別。
2.3 北海路照明
北海路方向道路照明設計指導思想與泰達大街方向照明相同,只是要與北海路原有道路照明取得協調。不再贅述。
2.4 匝道照明
立交橋有高架匝道和地面匝道,高架匝道是立交橋中心景觀照明的主要內容,其功能性照明由高桿燈解決。地面匝道部分照明只是作為高桿燈對橋下陰影部分照明不足的補充,采用普通燈桿照明,其光源采用與所在地區主導色溫一致的光源。地面匝道采用10m高路燈桿配裝半截光型燈具。
2.5 隧道功能照明
立交橋北海路采用下穿方式通過泰達大街,下穿隧道是本工程的一個重點。隧道長度約37.5m,從功能照明角度講,隧道內與隧道外亮度有很大差別。高速行駛的車輛通過隧道時,司機很難適應黑白對比形成的眩光,有可能引起視覺功能的下降。進入隧道瞬間的“黑洞現象”,也會使司機感到難受。所以,盡管隧道內照明與隧道外照明是不同范圍的兩個獨立部分,都沒有對此提出特殊要求,但是在其交界處的過渡過程,則是照明工程必須仔細分析考慮,認真處理的重點。在結合部應科學設計燈光,努力使亮度逐漸變化,盡可能給駕駛員一段適應的過程,保證良好的視覺效果。把隧道功能性照明與景觀照明結合考慮。使光強逐漸變化,產生漸變效果,滿足司機適應環境的過程要求。
本工程采用獨特配光的隧道燈,布置于隧道頂部左右兩個角落部位。達到控制眩光的目的。
隧道引入口坡道部位照明,采用嵌入式壁裝散射光燈具,按行車方向單側安裝保護板,控制眩光。
3、立交橋景觀照明
燈光照明的效果與照明載體是不可分割的。照明只能反映建筑的固有風格,體現和突出其特點。燈光除照明的基本功能外,還能起到烘托氣氛、提升等級、提高品位的作用。可以美化環境,調節心理。滿足視覺享受,使人心曠神怡。
如果用光線對所有道路邊緣輪廓做全面的表現,手法簡單。既增大投資,又沒有突出要表現的中心,往往不會有好的最終效果。本設計力圖綜合考慮功能性照明與景觀照明相結合,兼顧整體效果,突出重點,既要有層次感,又要融為一體。在光色利用上,整體立交橋區的照明光源,以色溫3000K以上的白色光源的金鹵燈為主光源。在立交橋中心區,高桿燈選用顯色性較好的金鹵燈為主體光源,形成通體明澈的夜景效果。白色光源與普通道路照明用的暖白色或黃色光形成光色對比,既有區別又互相兼容。在立交橋中心區,采用金鹵燈作為主光源,提高了顯色性。利用功能性照明的4支高桿燈的光通,以白色調的泛光燈照明為主,充分體現大橋宏偉、雄健的陽剛之美。
照明工程在整體設計時,考慮了光源的光通、色溫、顯色性選擇;功能照明背景光通的利用;燈具對光通的分配、眩光的控制;立交橋區與外展部分直線段的結合和過渡等,該部分燈具主要采用反射和散射型燈具。照明設計中選用的燈具形式、光源種類不宜太多太雜。在滿足要求的前提下,種類越少越好。應努力體現自己獨特的風格,避免雷同。也有利于日常維護。
道路兩邊設置的燈柱,采用金鹵燈光源,利用濾色玻璃產生醒目的顏色標志,在中心區沒有路燈燈桿的部位,描繪行車道路邊線。兼有誘導性和裝飾性兩種功能。
橋墩與擋墻,因為立交橋橋下的空間一般都比較矮小、緊湊,橋體結構和擋墻大多數都不做表面裝修處理,而保持施工原始的混凝土墻面,冷漠而粗礪,難以形成看點,應采用淡化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