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育考試院發布“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教育綜合考試大綱》正式公布”,具體內容如下。
中外教育史
[考查目標]
1.系統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識,把握教育思想演變、教育制度發展、教育實施進程的基本線索與階段,特別是代表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準確理解有關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獻,特別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養嚴謹的學風。
3.正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中外教育歷史事實,總結經驗與教訓,為現實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啟示。
一、中國古代教育
(一)官學制度的建立與“六藝”教育的形成
1.西周的教育制度
“學在官府”;大學與小學;國學與鄉學;家庭教育。
2.“六藝”教育
(二)私人講學的興起與傳統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講學的興起與諸子百家私學的發展
2.齊國的稷下學宮
3.孔丘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創辦私學與編訂“六經”;“庶、富、教”“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與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無類”與教育對象;“學而優則仕”與教育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行結合;道德教育;論教師;歷史影響。
4.孟軻的教育思想
思孟學派;“性善論”與教育作用;“明人倫”與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論教學。
5.荀況的教育思想
荀況與“六經”的傳授;“性惡論”與教育作用;以“大儒”為培養目標;以儒經為教學內容;“聞見知行”結合的學習過程與方法;論教師。
6.墨翟與墨家的教育思想
“農與工肆之人”的代表;“素絲說”與教育作用;以“兼士”為培養目標;以科技和思維訓練為特色的教育內容;主動、創造的教育教學方法。
7.戰國后期的教育論著《大學》;《中庸》;《學記》。
(三)儒學獨尊與讀經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漢初的文教政策
2.“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確立
3.漢代的學校及經學教育的特點
4.察舉制度
5.董仲舒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對賢良策》與三大文教政策;論人性與教育作用;論道德教育。
6.王充的教育思想
對讖緯神學的批判;關于教育作用與培養目標;論學習。
(四)封建國家教育體制的完善
1.魏晉南北朝官學的變革
西晉的國子學;南朝宋的“四館”與總明觀;北魏的官學。
2.隋唐時期教育體系的完備
文教政策的探索與穩定;政府教育管理機構和體制的確立;中央和地方官學體系的完備;私學發展;學校教育發展的特點。
3.科舉考試制度建立
科舉制度的產生;考試的程序、科目與方法;科舉考試與學校教育的關系;科舉制度的影響。
4.顏之推的教育思想
顏之推與《顏氏家訓》;論士大夫教育;論家庭教育。
5.韓愈的教育思想
重振儒學的衛道者;“性三品”說與教育作用;關于人才培養和選拔的思想;論師道。
(五)理學教育思想和學校的改革與發展
1.科舉考試制度的演變與官學的改革
科舉制度的演變及對學校教育的制約;宋、元、明、清的文教政策與官學體制;北宋三次興學與“三舍法”;“蘇湖教法”;積分法;“六等黜陟法”;“監生歷事”;社學。
2.書院的發展
書院的產生與發展;《白鹿洞書院揭示》與書院教育宗旨;東林書院與書院講會;詁經精舍、學海堂與書院學術研究;書院教育的特點。
3.私塾與蒙學教材
私塾的發展與種類;私塾教育的特點;蒙學教材的發展、種類和特點。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明天理,滅人欲”與教育作用;論“大學”和“小學”教育;“朱子讀書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與教育作用;“隨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則;論教學;論兒童教育。
(六)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1.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
2.黃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學?!?/p>
3.顏元的教育思想
顏元與漳南書院;“實德實才”的培養目標;“六齋”與“實學”的教育內容;“習行”的教學方法。
二、中國近代教育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1.教會學校在中國舉辦
學校與教科書委員會;教會學校課程;教會學校的性質與影響。
2.洋務學堂的興辦
洋務學堂的興辦及其類別、特點;京師同文館;福建船政學堂。
3.留學教育的起步幼童留美;派遣留歐。
4.“中體西用”主張與張之洞的教育思想
“中體西用”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張之洞與《勸學篇》;“中體西用”的歷史作用與局限。
(二)近代教育體系的建立
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張
2.維新派的教育實踐
興辦學堂;興辦學會與發行報刊。
3.“百日維新”中的教育改革
創辦京師大學堂;改革科舉制度。
4.康有為的教育思想
維新運動中的教育改革主張;《大同書》中的教育理想。
5.梁啟超的教育思想
“開民智”“伸民權”與教育作用;培養“新民”的教育目的;論學制;論師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兒童教育。
6.嚴復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論”;對傳統教育的批評;“體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觀。
7.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改革
“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的頒布;廢科舉,興學堂;建立教育行政體制;制定教育宗旨。
8.清末留學教育
留日教育;“庚款興學”與留美教育。
9.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教育活動
中國教育會;愛國學社;愛國女學
(三)近代教育體制的變革
1.民國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針;頒布學制;頒布課程標準。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與實踐
蔡元培與資產階級革命教育;“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北京大學的教育改革實踐;教育獨立思想。
3.新文化運動時期和20世紀20年代的教育思潮與教育改革運動
新文化運動促進教育變革;平民教育思潮;工讀主義教育思潮;職業教育思潮;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勤工儉學運動;科學教育思潮;國家主義教育思潮;學校教學改革與實驗。
4.教會教育的擴張與收回教育權運動
5.1922年“新學制”
七項標準;學制體系;中小學校課程標準;“新學制”的特點和評價。
6.新民主主義教育的發端
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教育思想;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教育、青年教育與干部教育;國共合作時期的黃埔軍校。
三、中國現代教育
(一)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
1.教育宗旨與教育方針的變遷
“黨化”教育;“三民主義”教育宗旨;“戰時須作平時看”的教育方針。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學院和大學區制的試行與終結;“戊辰學制”的頒行。
3.學校教育發展
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師范教育;職業教育;抗日戰爭時期的學校西遷。
4.學校教育的管控措施
訓育制度;中小學校的童子軍訓練;高中以上學生的軍訓;中學畢業會考。
(二)現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論與實踐
1.楊賢江與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
論教育本質;論“教育功能”;“全人生的指導”與青年教育。
2.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與實踐
提倡“學校采用實用主義”;職業教育的探索;職業教育思想體系。
3.晏陽初的鄉村教育實驗
定縣調查與對中國農村問題的分析;“四大教育”與“三大方式”;“化農民”與“農民化”。
4.梁漱溟的鄉村教育建設
鄉村建設和鄉村教育理論;鄉村教育的組織與實施。
5.陳鶴琴的“活教育”探索
幼兒教育和兒童教育探索;“活教育”實驗;“活教育”理論體系。
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與實踐
“生活教育”實踐:曉莊學校;山海工學團;“小先生制”;育才學校;“生活教育”理論體系。
(三)新民主主義教育的發展
1.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的形成
蘇維埃文化教育總方針;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方針。
2.革命根據地干部教育
在職干部教育;干部學校教育;“抗大”。
3.革命根據地群眾教育
4.革命根據地普通教育
根據地的小學教育;解放區中小學教育的正規化;解放區高等教育的整頓與建設。
5.革命根據地教育的基本經驗
四、外國古代教育
(一)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
1.古代巴比倫的教育
古代巴比倫的學校;古代巴比倫學校的教學內容與方法。
2.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的學校;古代埃及學校的教學內容與方法。
3.古代印度的教育
婆羅門教育;佛教教育。
4.古代希伯來的教育
古代希伯來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5.東方文明古國教育發展的特點
(二)古希臘教育
1.荷馬時期的教育
2.古風時期的教育
斯巴達教育;雅典教育。
3.古典時期的教育
“智者派”的教育活動與教育貢獻。
4.希臘化時期的教育
5.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論;德育論;智育論;體育論;“蘇格拉底方法”。蘇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影響。
6.柏拉圖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論;“學習即回憶”;《理想國》中的教育觀。柏拉圖教育思想的影響。
7.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靈魂論與教育;教育作用論;道德教育論;和諧教育論;自然教育與兒童年齡分期論。亞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影響。
(三)古羅馬教育
1.共和時期的羅馬教育
2.帝國時期的羅馬教育
3.古羅馬的教育思想
西塞羅的教育思想;昆體良的教育思想。
4.基督教的興起與基督教教會的教育活動
(四)西歐中世紀教育
1.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教育形式、教育機構和教育內容。
2.封建主與貴族的世俗教育宮廷教育;騎士教育。
3.中世紀大學的形成與發展
4.新興市民階層的形成和城市學校的發展
五、外國近代教育
(一)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
1.人文主義教育
文藝復興運動與人文主義教育的發展;意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北歐人文主義教育;弗吉里奧的教育觀;維多里諾的教育觀;伊拉斯謨的教育觀;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特征。
2.新教教育
路德派新教的教育實踐;加爾文派新教的教育實踐;英國國教派的教育實踐與教育主張;馬丁·路德的教育觀;加爾文的教育觀。
3.天主教教育
耶穌會學校;耶穌會學校的組織管理與教學。
(二)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
1.英國近代教育
教育制度與教育實踐;教育思想:洛克、斯賓塞、赫胥黎論教育。
2.法國近代教育
教育制度與教育實踐;教育思想:愛爾維修、拉夏洛泰論教育;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張。
3.德國近代教育
教育制度與教育實踐;教育思想:第斯多惠論教育。
4.俄國近代教育
教育制度與教育實踐;教育思想:烏申斯基論教育。
5.美國近代教育
教育制度與教育實踐;教育思想:賀拉斯·曼論教育。
6.日本近代教育
教育制度與教育實踐;教育思想:福澤諭吉論教育。
(三)西歐近代教育思想與教育思潮
1.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
論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論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論普及教育和統一學制;論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論教學原則;論道德教育;論健康教育;論教育與教學管理??涿兰~斯教育思想的歷史地位與影響。
2.盧梭的教育思想
性善論與感覺論;自然教育理論;公民教育理論;女子教育論;盧梭教育思想的歷史地位與影響。
3.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活動;教育目的論;和諧教育論;要素教育論;教育心理學化論;初等學校各科教學法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論。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的歷史地位與影響。
4.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活動;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道德教育理論;課程理論;教學理論。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傳播與影響。
5.福祿培爾的教育思想
論教育的基本原理;幼兒園教育理論。福祿培爾教育思想的傳播與影響。
6.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對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批判繼承;論教育與社會的關系;論教育與社會生產;論人的本質和個性形成;論人的全面發展與教育的關系;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大意義。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歷史地位與影響。
7.西歐近代教育思潮
自然主義教育思潮;教育心理學化思潮;科學教育思潮;國家主義教育思潮。
六、外國現代教育
(一)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歐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實驗
1.新教育運動
新教育運動的形成和發展;新教育實驗:阿博茨霍姆學校、鄉村教育之家、羅歇斯學校;新教育理論:梅伊曼和拉伊的實驗教育學、凱興斯泰納的“公民教育”與“勞作學校”理論、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
2.進步教育運動
進步教育運動始末;進步教育實驗:昆西教學法、有機教育學校、葛雷制、道爾頓制、文納特卡計劃、設計教學法。
(二)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現代教育制度
1.英國教育的發展
《巴爾福教育法》與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變化;《費舍教育法》;《哈多報告》;《斯賓斯報告》;《1944年教育法》;“羅賓斯原則”;《詹姆斯報告》;《雷弗休姆報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1992年繼續教育和高等教育法》;《學習社會中的高等教育》。
2.法國教育的發展
《費里教育法》;統一學校運動與學制改革;中學課程的改革;《阿斯蒂埃法》與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郎之萬-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法》《國家與私立學校關系法》和《高等教育方向指導法》(《富爾法案》);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法國學校體制現代化建議》;20世紀90年代的教育改革:《課程憲章》。
3.德國教育的發展
德意志帝國與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教育;《改組和統一公立普通學校教育的總綱計劃》(總綱計劃);《關于統一學校教育事業的修正協定》(漢堡協定);《高等學校總綱法》。德國統一以來的教育改革。
4.美國教育的發展
中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則》、“八年研究”;初級學院運動;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全國職業教育促進會”、《史密斯-休斯法案》。
《國防教育法》和20世紀60年代的教育改革;20世紀70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計教育、“返回基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育改革:《國家處在危機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20世紀90年代的教育改革:《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
5.日本教育的發展
20世紀初期至2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