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義解釋,也叫做語法解釋、文法解釋、文理解釋,指按照日常的、一般的或法律的語言使用方式清晰地描述制定法的某個條款的內容,這種方法要求解釋者必須對語言使用方式或規則的有效性進行證成。文義解釋的特點是將解釋的焦點集中在語言上,而不顧及根據語言解釋出的結果是否公正、合理。
2.立法者的目的解釋,又稱為主觀目的解釋,是指根據參與立法的人的意志或立法資料揭示某個法律規定的含義,或者說將對某個法律規定的解釋建立在參與立法的人的意志或立法資料的基礎之上。這種解釋方法要求解釋者對立法的目的或意圖進行證成,而要完成這個任務,解釋者必須以一定的立法資料如會議記錄、委員會的報告等為依據。
3.歷史解釋,指依據正在討論的法律問題的歷史事實對某個法律規定進行解釋。它的具體內容是:第一,正在討論的法律問題的特定解決方案在過去曾被實施過;第二,該方案導致了一個后果F;第三,F是不合乎社會道德標準的;第四,過去與現在的情形不同不能充分地排除F在目前的情形下不會出現,因此,第五,該解決方案在目前也許不被稱贊。這種方法要求解釋者要對歷史事實及其與現實情形的差異進行證成,而且要對"F是不是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命題進行證成。法律 敎育 網
4.比較解釋,根據外國的立法例和判例學說對某個法律規定進行解釋。如果說歷史解釋是利用歷史已經發生的法律狀況證成某個解釋結果,那么比較解釋是利用另一個社會或國家的狀況證成某個解釋結果。無論是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國家的法院,都有利用外國立法情況及判例學說解釋本國法律的例子。對于中國這樣大規模地移植其他國家法律制度及法學的國家的法制實踐來說,比較解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5.體系解釋,也叫做邏輯解釋或系統解釋。指將被解釋的法律條文放在整部法律乃至整個法律體系中,聯系此法條與其它法條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釋。它的具體形式是某個法律規定的解釋結果R1與已被承認的有效的其他法律規定的含義R2相矛盾,那么R1必須被承認是無效的,也就是說,它是利用邏輯中的矛盾律來支持或反對某個解釋結果,因此也被稱為邏輯解釋。
6.客觀目的解釋:這種學說認為法律解釋的目標不是在于探求歷史上立法者事實上的意思,法律從被頒布之日起,就有它自身的目的。法律解釋的目標就是探求這一個內在于法律的目標。用來決定法律目標的時間點是裁判時。
2013年司法報考信息:2013司法考試時間|報名時間|報考指南 在線咨詢
考生練筆:2011-2013年司法考試免費模擬試題及答案
國家司法考試《卷一》各科目考點練習題匯總
司法考試分科章節練習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