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短裙挺进太深了h女友,国产亚洲精品久久777777,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233網校>法考>學習筆記>理論法

法與道德在司法考試中的地位

來源:233網校 2011年7月18日
  法與道德的異同歷來都作為考察的重點,尤其是在卷四的主觀題中以論述的形式表現,掌握好該知識點不僅會幫助大家在客觀題中多拿分,在主觀題中更甚,現在放在博客里面,希望大家注意掌握。

1.生成方式上的 建 構 性 與 非建構性

(1)法在根本上也是自生自發累積進化來的,但在形式上卻不能不承認法的建構性;

(2)道德不是自覺制定的產物,自發而非建構是其本質屬性。

2.行為標準上的確定性與模糊性

(1)法有特定的表現形式,有明確的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

(2)道德無具體的表現形式,其對行為的要求籠統、模糊。

3.存在形態上的 一 元 性 與 多元性

(1)法的內容及評價標準在特定國家的體系結構中具有統一性、普適性和可預期性;

(2)由于信念和良心是道德的存在方式,因而道德及其評價標準在本質上是主觀、自由和多元的。

4.調整方式上的外在 側 重與內在關注

(1)法一般只規范和關注外在行為,通常不離開行為過問動機;

(2)道德首先和主要關注內在動機,側重通過內在信念影響外在行為,且評價和譴責主要針對動機。

5.強制方式上的外在 強制與內在約束

(1)法與有組織的國家強制相關;

(2)道德在本質上是良心和信念的自由,因而強制是內在的。

6.運作機制上程序性與非程序性

(1)程序性是法的核心;

(2)道德以主體內省和自決的方式生成和實現,與程序無關。

7.解決方式上的 可 訴 性 與 不可訴性

(1)可訴性是法區別于一切行為規則的顯著特征,對與法相關的行為的個別處理是可能和可操作的,且是有預設的實體標準和程序規則作為依據的,故可實現對相類行為和情形的非差別對待,保證處理和決定的一致性和平等性。

此外,法的可訴性還意味著爭端和糾紛解決的終局性和最高權威性。

(2)道德不具有可訴性,主要表現為無形的輿論壓力和良心譴責,且輿論的評價或譴責往往是多元的。


相關推薦:

2011年司考《勞動法》精講考點匯總

2011年司考《經濟法》最容易錯的17考點

2011年司法考試《外國法制史》考點:英美法系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柏乡县| 昌都县| 石景山区| 永兴县| 临沂市| 临西县| 潜江市| 普兰县| 循化| 清丰县| 沅江市| 新干县| 禹州市| 鲁山县| 鄂托克旗| 濮阳市| 土默特右旗| 汕头市| 镇平县| 高清| 本溪| 东莞市| 会昌县| 商都县| 金沙县| 内乡县| 嘉峪关市| 三原县| 呈贡县| 邓州市| 镇巴县| 永丰县| 白玉县| 方正县| 邻水| 台安县| 西安市| 嘉定区| 沐川县| 安平县| 石渠县|
登錄

新用戶注冊領取課程禮包

立即注冊
掃一掃,立即下載
意見反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