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A.被告看望老人次數因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由法官自由裁量
B.《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八條中沒有規定法律后果
C.法院判決所依據的法條中規定了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
D.法院判決主要是依據道德作出的
12.
A.本案中的被告侵犯了原告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
B.習慣在我國是一種非正式的法的淵源
C.法院之所以未支持原告訴訟請求,理由在于被告侵犯的權利并非法定權利
D.在本案中法官對判決進行了法律證成
13.
A.婚姻自由作為基本權利,其行使不受任何法律限制
B.本案反映了遺囑自由與婚姻自由之間的沖突
C.法官運用了合憲性解釋方法
D.張林遺囑處分的是其財產權利而非其妻的婚姻自由權利
14.
A.屬于法定解釋
B.對刑法條文做了擴大解釋
C.應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內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D.運用了歷史解釋方法
15.
A.人權不能同時作為道德權利和法律權利而存在
B.按照馬克思主義法學的觀點,人權不是天賦的,也不是理性的產物
C.人權指出了立法和執法所應堅持的最低的人道主義標準和要求
D.人權被法律化的程度會受到一國民族傳統、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
16.
A.故意使罪犯未受到懲罰,屬于“縱囚”
B.對已經發生的犯罪,由于過失未能揭發、檢舉,屬于“見知不舉”
C.對犯罪行為由于過失而輕判者,屬于“失刑”
D.對犯罪行為故意重判者,屬于“不直”
17.
A.類推是適用法律的一般形式,有明文規定也可“比附援引”
B.被類推定罪的行為,處罰應重于同類案件
C.被類推定罪的行為,處罰應輕于同類案件
D.唐代類推原則反映了當時立法技術的發達
18.
A.情實指案情屬實、罪名恰當者,奏請執行絞監候或斬監候
B.緩決指案情雖屬實,但危害性不能確定者,可繼續調查,待危害性確定后進行判決
C.可矜指案情屬實,但有可矜或可疑之處,免于死刑,一般減為徒、流刑罰
D.留養承嗣指案情屬實、罪名恰當,但被害人有親老丁單情形,奏請皇帝裁決
19.
A.縮小了皇帝的權力
B.擴大了人民的權利
C.擴大了議會的權力
D.擴大了總理的權力
20.
A.在具體的社會治理實踐中將法治與德治緊密結合,共同發揮其規范社會成員思想和行為的作用
B.堅持以憲法和法律為社會關系調控手段,限制并約束各種社會組織的規章制度、民規、民約的調節功能
C.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尊重和服從司法機關作出的生效判決
D.構建“以權力制約權力”的監督體系,科學配置權力,合理界定權限,形成既相互制約與監督,又順暢有效運行的權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