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項選擇題。
51.
A.規定的是責任自負原則的例外情形
B.是關于法律解釋方法位階的規定
C.規定的是確定性規則
D.是體現司法公正原則的規定
52.
A.由于缺乏可供適用的法律規則,法官可依民法基本原則裁判案件
B.本案法官運用了演繹推理
C.確認案件事實是法官進行推理的前提條件
D.只有依據法律原則裁判的情形,法官才需提供裁判理由
53.
A.“劉某出具該借條系本人自愿,且并未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是對案件事實的認定
B.出具借條是導致王某與劉某產生借款合同法律關系的法律事實之一
C.因王某起訴產生的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第二性法律關系
D.本案的裁判是以法律事件的發生為根據作出的
54.
A.林某認為某司法解釋違背相關法律,遂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審查建議,這屬于社會監督的一種形式
B.司法解釋的對象是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
C.司法解釋僅指最高法院對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問題的解釋
D.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和有關專門委員會經審查認為司法解釋同法律規定相抵觸的,可以直接撤銷
55.
A.法官對“公共場所”的具體含義的證成屬于外部證成
B.法官運用了歷史解釋方法
C.法官運用了體系解釋方法
D.該案表明,同一個術語在所有法律條文中的含義均應作相同解釋
56.
A.西周時期確立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思想,以此為指導,道德教化與刑罰處罰結合,形成了當時“禮”、“刑”結合的宏觀法制特色
B.秦朝推行法家主張,但并不排斥禮,也強調“德主刑輔,禮刑并用”
C.唐律“一準乎禮,而得古今之平”,實現了禮與律的有機統一,成為了中華法系的代表
D.宋朝以后,理學強調禮和律對治理國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不可偏廢”
57.
A.《大明律》中原有的罪名,《大誥》一般都加重了刑罰
B.《大誥》的內容也列入科舉考試中
C.“重典治吏”是《大誥》的特點之一
D.朱元璋死后《大誥》被明文廢除
58.
A.羅馬法復興的原因,在于西歐當時的法律極不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B.為改造落后的封建地方習慣法,在對羅馬法與西歐社會司法實踐結合的研究過程中,形成了“社會法學派”和“注釋法學派”
C.羅馬法的研究,形成了世俗的法學家階層,將羅馬法運用于實踐,為成長中的資本主義關系提供了現成的法律形式
D.在全面繼承羅馬法的基礎上,形成了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
59.
A.要求執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理性執法、文明執法,冷靜處置各種復雜問題
B.要求科學合理地設置執法流程,減少不必要環節,減輕當事人負擔
C.要圍繞“個人權利至上”理念,引導公民從容自如、有尊嚴地生活在社會主義法治社會
D.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執政理念在法治領域的具體貫徹
60.
A.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受原選舉單位的監督
B.中央軍事委員會實行主席負責制
C.地方各級審計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對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
D.市轄區的政府經本級人大批準可設立若干街道辦事處,作為派出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