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社會環境
3.2.1社會環境的含義和特點
社會環境是指與人類生物遺傳、心理狀態及社會過程相互作用的社會系統。社會環境是一個極其復雜龐大的系統,主要構成要素包括家庭、學校、單位、群體、社區、文化等子系統。
社會環境的主要特點包括:①多樣性;②復雜性;③穩定性;④變化性。
3.2.2社會環境的主要構成要素
社會環境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家庭、朋輩群體、學校、工作單位、社區、文化和大眾傳媒7個方面。
(1)家庭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環境,是人接觸社會生活的基礎。家庭對個體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家庭教養模式。家庭教養模式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力面,縱向影響主要來自家庭背景和家庭中過去的事件,多在宏觀層面展開。橫向影響主要關注家庭成員間互動如何影響個體的成長與發育,屬微觀層面。
家庭對孩子的管教又分為嬌縱型、支配型、專制型、放任型、沖突型和民主型。在社會化過程中,家庭對個人行為還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中父母待人處世的行為模式會影響子女今后在這方面的行為。
(2)朋輩群體朋輩群體是由年齡、性別、志趣、職業、社會地位及行為方式大體相近的人所組成的一種非正式的群體。朋輩群體對個體行為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①它對個體的認知發展、行為塑造、情緒表達、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統均有直接影響;
②伴隨著個體的成長,朋輩群體在不同的社會系統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種角色越來越重要;
③朋輩群體往往有一套自己的價值標準,當這些標準與社會主流的價值標準一致時,會有利于群體成員形成積極的行為。
(3)學校 學校是個體社會化最重要的場所,是專門為社會成員,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社會化而設立的正規化的學習機構。學校對兒童和青少年的行為影響主要體現在:
①學校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長期的和系統的正規教育,傳授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文化和復雜的科學技術知識;
②學校向兒童和青少年灌輸特定社會的價值規范,教育他們學會遵守的規章和制度,并按照行為規范的要求學習扮演各種社會角色。
(4)工作單位工作單位是個人在社會中從事一定職業時所歸屬的正式社會組織。工作單位對其成員的影響包括:
①個人學習專門的職業知識、技能和道德規范;
②指導個人建立各種社會關系,正確調適自我行為,以適應相應的工作需求與社會需求。
(5)社區 社區是指以一定地域為基礎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主要包括:
①社區成員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②社區成員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社會交往關系,在交往中影響彼此的行為方式;
③社區本身是一種社會組織,具有本身的社會規范,對社區成員的行為具有約束作用;
④社區成員對社區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6)文化文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創造物的總稱,主要包括物質技術、社會規范、精神體系,是所有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稱。文化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個性心理來體現的。
(7)大眾傳媒 大眾傳媒主要是指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大眾傳媒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主要包括:
①可以為受眾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場、觀點和行為等方面的信息,增強受眾的固有觀念和行為;
②在爭議不大且沒有其他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大眾傳媒只要重復傳播內容,就能直接改變受眾的行為。
③大眾傳媒可以使受眾不斷改變其原有的立場;
④可以提供為行為起引導作用的信息;
⑤可以為受眾提供支持其已有行為的信息;
⑥為受眾指出行為規范,其結果是形成某種文化規范。
3.2.3人類行為和社會環境的關系
人類行為和社會環境相互影響,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人類行為要適應社會環境 處于一定社會環境中的人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以符合社會期待,學習社會環境所許可和要求的行為。
(2)社會環境影響個人行為 環境因素所導致的童年期創傷會影響個體健康人格的形成。各年齡段的人所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同,兒童和青少年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較大,而成年人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較小。
(3)社會環境和生物遺傳共同對人類行為產生影響 人的發展是遺傳和環境相互影響的產物,其路徑取決于遺傳力量和外部環境影響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
(4)人類行為能夠改變社會環境人類行為改變著自然環境,同樣也改變著社會環境。
(5)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是相互影響的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互相作用并不是對等的,社會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要多些。
社會工作者要正確把握人類行為和社會環境的關系,不僅要評估服務對象行為方面的情況,還要評估服務對象所處的社會環境,更重要的是評估服務對象與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情況。要幫助服務對象改變個人、環境,同時也要改變個人和其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狀況,恢復和發展個人的社會功能。
考前推薦閱讀:
課程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