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預估——對問題的分析與判斷
案例:
在接案時,我們講述了鄭瑩的個案。社會工作者接案后進一步了解了她的情況。鄭瑩離開學校在家自學已經3年了。小時候,她行為能力的發展似乎就跟不上同齡的孩子,奔跑的時候容易摔跤,其他女孩子常玩的跳皮筋之類的游戲,她也不擅長。久而久之,她被同齡群體排斥在外,經常一個人呆在家里。與此同時,鄭瑩在語言方面似乎又比同齡人有更多的天分。到讀小學以后,鄭瑩表現出對學校教育的一些不適應。老師經常向家長反映,鄭瑩上課不遵守紀律,總是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甚至敢于責問老師直至令其感到難堪的地步。對于老師的批評,鄭瑩經常要理論一番,一定要老師給出讓她心服口服的理由,否則就不接受老師的“批評”。那時,鄭瑩的父母覺得孩子還小,道理可以慢慢教,以后孩子逐漸大了,自然能說得通了,也會逐漸乖巧懂事了。但是到了小學高年紀,鄭瑩不僅沒有變得服從和聽話,反而開始習慣性地向父母撤謊。在說教無效的情況下,鄭瑩的父母選擇了最簡單的處理方式:每次有老師告狀,他就將女兒痛打一頓。
www.Examda.CoM考試就到考試大 是什么原因使得鄭瑩既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同時又表現出上述諸多“問題”呢?為了幫助鄭瑩,社會工作者還需要哪些信息和資料,從而能夠全面地認識和了解鄭瑩,能夠對鄭瑩所表現出的“問題”給予解釋呢?回答這些我們提出的問題的過程,就是社會工作助人過程中“預估”階段的工作。
來源:www.examda.com 第一節預估概述
一.預估
所謂“預估”,即是收集與服務對象有關的詳細資料、了解服務對象問題形成的過程,是依據既定情境中的事實與特點推論出有關服務對象問題含義的暫時性結論的過程,是依據既定情境中的事實與特點推論出有關服務對象問題含義的暫時性結論的邏輯過程。換句話說,預估就是收集資料和認定問題的過程,是把所有有關服務對象的資料組織起來并使其具有意義的專業實踐活動。
來源:考試大 二.預估的目的
1.識別服務對象問題的客觀因素
與服務對象及其問題有關的資料主要包括:
(1)服務對象的背景資料
本文來源:考試大網 (2)與服務對象生活有關的重要系統的資料
(3)問題因何發生、存在了多久、使用過的處理問題的方法等
2.識別服務對象問題的主觀因素
所謂主觀因素,是指服務以象對問題的個人感受。識別問題的主觀因素即是要認識服務對象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問題的,站在他的角度來理解這些問題對他的意義,他為什么會有如此的主觀理解,它們對服務對象現在的社會—心理有什么影響。
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3.識別服務對象問題的成因與使問題延續的因素
預估的目的在于得到對服務對象問題的深入認識,識別那些造成服務對歇腳問題的原因和使問題延續的因素,讓社會工作者能夠由表及里地探查問題。
4.識別服務對象及環境中的積極因素
來源:考試大 預估的目的在于達到對服務對象和他的問題之正確認識和判斷。社會工作者要找出服務對象系統內外的資源,將著眼點放到服務對象的能力和優勢上,并運用這些資源去幫助他們。
www.Examda.CoM考試就到考試大 5.決定提供服務的方式和內容
進行預估的目的是要找出正確的方法和介入途徑去幫助服務對象。
三.預估的任務
1.了解服務對象存在的問題,問題的性質、成因、程度及對服務對象的影響。
2.了解服務對象個人生活經歷及行為特征,包括服務對象的人格特征、能力、優勢和弱點。
3.了解服務對象與環境的互動狀況,及其對自身問題的認識和改變的動力與能力。
www.Examda.CoM考試就到考試大 4.了解服務對象所處的環境系統的狀況,從中找出有利于不利于服務對象改變的因素。
四.預估的特點
1、持續性
來源:考試大 預估是一個動態、持續和有焦點的過程,要根據改變過程的進度不斷進行,根據變化了的情況隨時調整工作的步調與目標,因此說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2、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共同參與
預估是一個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一同參與的過程。社會工作者要與服務對象一起發現問題、了解問題的成因,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因為只有服務對象最了解自己及自己的處境。在參與預估過程中,服務對象會對自己和問題有越來越清晰的認識,這樣的預估才準確。
3、行動取向
www.Examda.CoM考試就到考試大 預估不僅僅是為了說明問題,更是為了決定采取什么行動來消除問題,是行動傾向的。
4、有可識別的步驟
預估是一個科學的行動過程,是有計劃、有步驟的。預估的邏輯起點是從收集與問題有關的資料開始,通過將資料進行系統整理分析,勾畫出問題的性質與狀態,最后得出預估報告,這個過程是系統有序、可以重復的。
采集者退散 5、滲透了專業判斷
預估是一個涵蓋了知識運用、專業判斷和決策的過程。但是專業判斷不等于先入為主,要以事襖資料為依據。同時,預估也是一個分析與行動并重的過程,社會工作者要運用專業判斷幫助服務對象。
6、有局限
考試大-全國最大教育類網站(www.Examda。com) 任何預估都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因此,在助人實踐中,要不斷修正先前所做的判斷,為服務對象提供符合他們需要的服務。
五、預估的原則
1、個別化原則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具有長處和弱點。預估要準確反映服務對象的特點及其問題的特殊性,這樣才能使介入工作有的放矢,為特定的服務對象著想。
2、合作原則
采集者退散 服務對象的參與能使對問題的預估更全面、更準確,所以預估需要服務對象一同參與,來決定探索問題的領域和探索的方式。
3、避免片面
為了確保資料的準確性,社會工作者要采用多種方式收集資料,以防止資料的片面性,保證資料的可信性。
4、避免簡單歸因
社會工作者在預估時要盡量全面,避免對問題做簡單歸因,這樣才能使預估為科學的介入提供堅實的事實依據。
5、兼顧服務對象的弱點與長處
本文來源:考試大網 預估也要采用“優勢和能力”視角,既要找出服務對象的弱點,使社會作者知道服務對象的問題所在,同時也要發掘其長處,為社會工作者提供解決問題和滿足其需要的資源。考試大收集整理
編輯推薦:
社會工作實務通用過程模式:社會工作實務通用過程模式的特點 通用過程模式的四個基本系統對社會工作實務的作用 進入網校聽老師對“社會工作實務”知識點的詳細講解>>> 更多請訪問:
考試大社工網,
考試大社工論壇,
考試大社工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