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矯正對象趙某近日獲得了一個就業面試機會,但是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而且曾經是服刑人員,肯定會遭到用人單位拒絕,所以在面試中表現得自卑、膽怯,不能應對,導致面試失敗。
社區矯正對象陳某在快遞公司上班,一次送貨過程中因小事與客戶發生了口角,他更加覺得客戶對他們這些有過犯罪經歷的人是看不起和排斥的,爭吵使他丟失了來之不易的工作。
社會工作者發現不少社區矯正對象都有相似的就業困境,決定為他們舉辦一個就業輔導小組。服務計劃的理念、目標、主要內容如下所示。
理念(原因分析、理論基礎):社會工作者在開展就業輔導服務時,發現不少社區矯正對象存在因非理性信念而導致的自我認知偏差及社會認同低等現象,社會工作者決定以理性情緒治療模式為理論基礎開展小組工作,幫助社區矯正對象通過改善自我認知提升就業能力。
總目標:促進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
具體目標:
1.改善自我認知;
2.提升就業能力。
每節活動主題如下所示。
第一節:相互認識、建立小組默契、討論小組計劃。
第二節:分享就業經歷。
第三節:邀請職業介紹所工作人員介紹就業信息。
第四節:參觀社區矯正就業基地。
第五節:學習面試技巧。
第六節:總結、處理離別情緒。
【問題】
1.分別對上述小組服務方案中的目標與活動主題的相關性,以及理論基礎與活動主題的相關性做出簡要評價。
2.依據理性情緒治療模式,結合案例,修正小組目標(總目標、具體目標),修正每節小組活動主題并簡要說明其內容。
【答案要點】
1.小組服務的目標與活動主題應該嚴格貼近服務對象的需求,且二者之間要高度相關。案例中表現出來的是:
(1)社區矯正對象自我概念偏低,自信心不足;同時社會對他們存在歧視和排斥。因此,社區矯正對象的需求是提高自信心,正確認識自己,提升就業能力,得到社會的認可。但是活動主題與需求和服務目標相關度很低,各項活動主題包括介紹就業信息、學習面試技巧、參觀基地等,都與“社區矯正對象”的特定身份和特殊心理狀態相關性較低,主題內容也沒有涉及任何“改善自我認知、提升就業能力”的內容,屬于一般性的就業促進指導工作。
(2)理性情緒治療模式指出,服務對象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的反應受到服務對象信念系統的影響。如果服務對象用一些非理性的信念看待引發事件,這種非理性信念就會促使服務對象在情緒和行為上出現困擾。而案例中的活動主題不涉及該理論及其所配套的治療技巧,并沒有體現出改變非理性信念、形成理性認知等技巧,屬于簡單的直接治療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該小組服務方案各項活動主題與其總目標、理論基礎相關性均較小,達成小組目標的困難較大。
2.理性情緒治療模式對人的心理失調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著名的ABC理論。理性情緒治療模式的治療技巧包括非理性信念的檢查技巧和非理性信念的辯論技巧。非理性信念的檢查技巧主要包括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險和辨識等;非理性信念的辯論技巧主要包括辯論、理性功課、放棄自我評價、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選擇、去災難化和想象等。
據此并結合案例,修正小組工作計劃書內容如下。
總目標:幫助社區矯正對象走出就業困境。
具體目標:
1.反思自身問題,增強自尊自信;
2.提升就業能力,積極融人社會。
每節活動主題如下所示。
第一節:相互認識、建立小組默契、討論小組計劃。
第二節:邀請心理專家做心理輔導和矯正。
第三節:邀請成功典型做分享報告。
第四節:交流就業求職的經驗與教訓。
第五節:模擬求職現場,設定各種求職障礙。
第六節:提升自信,學習面試技巧。
第七節:總結、處理離別情緒,聯系介紹職位。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矯正社會工作實務領域理性情緒治療模式,以及小組服務方案目標與各項活動主題的設定。
小組服務目標與各項活動主題應嚴格貼近服務對象的需求,并且服務方案各項活動主題應與小組目標、理論基礎高度相關。本題第一問考查服務方案活動主題與目標及理論基礎的相關性,這就要求考生對服務方案中小組目標、理論基礎及主題活動的制定依據及三者之間的關系有一個非常清楚的認識。
第二問對考生的要求非常高,既要對理性情緒治療模式的內容有所了解,同時又要清楚如何制定小組服務方案,來修正材料中的小組工作計劃書;既考查考生理論方面的知識,同時考查了考生的實務能力。這也是社會工作實務考試常考的一種試題類型。就本題而言,理性情緒治療模式是矯正社會工作的一種方法,考生首先需要對理性情緒治療模式做簡單介紹,并結合案例中服務對象的需求制定服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