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題 (案例分析題 20分)
某中職學校為解決新生遲到、曠課和逃學問題,委托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開展服務,社會工作者調研發現,有的學生認為讀職校“低人一等”;有的對所學專業了解不多,更談不上認同,學習積極性不高;有的還覺得前途渺茫,不知道如何規范未來。
社會工作者為這些學生開展“自我規劃”成長小組服務。在每節小組活動中,社會工作者設置“優點一籮筐”環節,鼓勵組員發現并方向自己和他人的優點。組員們在相互肯定中更加自信了,也越來越愿意參與討論。在每節小組活動后,社會工作者布置“勇敢者挑戰”作業,要求組員每天微信群打卡,鼓勵大家按時上課,相互督促。社會工作者發現組員打卡越來越積極,還會在群內分享趣聞樂事,他們的自制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增強。此外,社會工作者專門邀請優秀校友分享就業創業的成功經歷,組員們逐漸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認真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對未來也越來越有信心。
問題:
1、依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分析社會工作者在該成長小組中采用了哪些治療技術。
2、綜合案例,分析小組工作在促進學生改變中發揮的作用。
1.
班杜拉認為青少年輔導與治療的最終目標是"自我規劃",要使青少年實現自我
規劃需要三個階段,分別是誘發改變、類化、維持。班杜拉提出了以下幾種治療技術。
(1)實例楷模法。引導青少年觀看實例,如電影、電視、錄音帶的示范,使當事人學習適當的行為。
案例中社會工作者專門邀請優秀校友分享就業創業的成功經歷,組員們逐漸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認真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對未來也越來越有信心。社工采用了實例楷模法的治療技術。
(2) 認知楷模法。由增加青少年的認知結構或自我效能著手,如提高青少年的信心,使他相信自己有改變的可能。
案例中社會工作者設置“優點一籮筐”環節,鼓勵組員發現并分享自己和他人的優點。組員們在相互肯定中更加自信了,體現了社工運用了認知楷模法。
(3) 激發自制力。要求青少年表現先前覺得自己無能的行為,或經治療者的示范,
使青少年發現事實并沒有他想象的可怕,再逐步增加自我控制力與對事情的掌控或駕馭能力,經過試驗而能面對困難,消除恐懼,進而消除不良行為。
案例中社會工作者通過布置“勇敢者挑戰”作業,組員打卡越來越積極,還會在群內分享趣聞樂事,組員的自制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增強,體現了激發自制力的技巧。
2.
小組工作方法有助于建立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正向社會交往關系,建立良好的同伴社交方式,建立同伴正向支持網絡,改變他們與社會隔離的封閉狀態的實踐經驗,案例中通過小組工作方法,提升組員的自信,增強了組員的自制力,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題答題依據:中級社工實務劉曉晨老師案例專項班>>
第一問:
第二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