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部分
五、選擇題
25.C 26.B 27.A 28.B 29.B 30.D 31.C 32.D 33.D 34.D
六、填空題
35.表象 新形象
36.適宜刺激 初級
37.求同 求異
38.生理基礎 心理表現
39.智力年齡 實際年齡
40.系統脫敏 厭惡療法
41.指向性 集中性
42.原型定向 原型內化
43.長遠動機 暫時動機
七、簡答題
44.(1)創造性動機。它是創造想像得以開展的動力。
(2)原型激發與聯想。創造想像往往要靠聯想來啟發人們的思維,進行創造想像。
(3)積極的思維活動。創造想像是一種嚴密的構思過程。受思維活動的控制、支配和調節。
(4)靈感和艱苦勞動。靈感產生時具有極高的工作效率。靈感是人類長期勞動的結果。
45.學習后的不同時間里的保存量是不同的。即遺忘的發展是不均衡的,識記之后遺忘即產生,在識記后的最初一段時間里遺忘得比較快,比較多,以后逐漸減緩,到了相當的時間幾乎不再遺忘。即“先快后慢”。
46.能力與知識技能既有區別,又密切地聯系著。
能力與知識、技能緊密聯系,相輔相成。
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必要前提,它制約知識、技能形成的速度、深淺、難易和鞏固程度;其次,能力是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二者基本呈同向發展。
能力與知識、技能是有區別的,不能把它們等同起來。區別表現在:
(1)所屬范疇不同;
(2)概念不同;
(3)表現形式不同;
(4)遷移的水平不同;
(5)二者發展不同步。
47.(1)注意廣度;
(2)注意穩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轉移。
八、論述題
48.在制約能力形成與發展條件的問題上,歷史上有過長期的爭論。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就是兩種代表性的觀點。
我們認為制約能力形成與發展的條件有以下幾方面:
(1)遺傳與早期營養條件在能力發展中有重要作用。遺傳通過素質影響能力的發展,素質是能力形成與發展的自然前提。例如,天生的盲人難以發展他在繪畫方面的能力:先天腦發育不全的人,不可能發展正常水平的智力。可見,離開了素質條件就談不上能力的發展。但是,素質不是能力,它只為能力的發展提供可能性。
早期營養也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重要物質條件。如胎兒期營養不良,尤其是蛋白質缺乏,會導致腦細胞數量低于正常數量,造成智力缺陷。因此,加強孕期及嬰幼兒營養供給是智力開發的重要因素。
(2)環境條件對能力的發展起決定影響。一般而言,個體之間能力發展的差異主要是由環境條件的差異造成的。
早期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和學校教育環境。兒童在家庭環境中獲得的早期經驗對其智力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有人對我國特殊民俗育兒方式(如沙袋育兒)的比較研究結果證明,在豐富的、有多種正常刺激的環境中生長的兒童,智力水平明顯優于在單調、貧乏環境中成長的兒童。
教育在個體能力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在教育過程中學習掌握知識、技能,同時也發展著能力。研究證明,教學方法對兒童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有重要作用。前蘇聯心理學家列昂節夫運用一套個別訓練法使那些已被斷定為缺乏音樂素質的學生形成音樂聽覺能力。可見,良好的教育教學方法可以把似乎缺乏能力的兒童塑造成才。
(3)社會實踐活動。人的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環境、教育作為能力發展的外部條件,只有通過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發揮它們的重要作用。有關“狼孩兒”和“野生兒”的研究結果,充分證明了這——點。
此外,能力的發展與一個人的勤奮努力等主觀心理條件也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