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提出了"性惡論",但他并未否定教育的作用。相反他十分重視環境與教育對人的影響作用,認為環境和教育對人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荀子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論",指出孟子之所以言人性善是因為他不了解"性""偽"之分的緣故.
1)根據"性偽之分"論證了教育的必要性."性"與"偽"是素材與加工的關系,兩者是互為條件的,沒有素材就不可能加工,不經過加工素質就不可能發展.
2)根據"性偽之合"論證了教育的可能性.對于惡的素質如何轉化成善的素質,他提出了"涂之可以為禹"與孟子的"人皆可以為堯舜"道理相通,表達出每個人都可以受教育的平等觀念.
3)在闡述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荀子最終指出在現實性上要達到善必須化解人性中的惡端,發揮教育的作用,以人為的力量達到善的境界.為此,他提出了"化性起偽",闡述了教育的作用.
4)簡評:荀子強調人的社會性最終是善還是惡,不取決于先天的生物因素,而取決于后天的環境和教育的觀點是有道理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遺傳、環境和教育之間的關系,是對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的重大貢獻。
因此,此觀點前半句正確,后半句錯誤.
2、墨家的“素絲說”說明了環境對人的發展起主要影響
孟子的"素絲說"闡述了環境與教育對人性形成的影響.他以染絲為例"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來說明"士亦有染"所以"染不可不慎也"這就是著名的"素(染)絲說"在他看來先天的人性,不過如待染的素絲,有什么樣的環境與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樣的人.
既然教育對所有的人都有用,那么教育的作用到底發揮在哪呢?孟子的社會政治理想"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張,主張通過"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建立一個民眾平等、互助的"兼愛"社會。因此,通過教育使天下人“知義”,從而實現社會的完善,這就是教育的社會作用。
他的“素絲說”確實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環境特別是教育對人的發展起主要作用
3、《學記》是“教育學的雛形”。
這道題,我在山大出的輔導書第十頁查到:
《學記》總結了我國先秦時期的教育教學經驗,論述了教育與政治的關系,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務、教師的地位、師生關系、教學內容及其程序等諸多問題,提出了循序漸進,溫故知新,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長善救失、藏息相輔,教學相長,尊師重道等一系列教育、教學的主張和原則等,是最早的教育專著。被稱為“教育學的雛形”
4、在《師說》一文中,韓愈表示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有嚴格的界限,教師權威不可侵犯。
韓愈提倡尊師重道,是為了維護儒家的道統,也是針對當時的種種流弊而提出的.他認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因而應該尊師,再者從維護統治的角度上說就是能尊師,就能尊君,教師是代表皇帝的旨意來教學生的.但他并沒有認為教師和學生之間就有嚴格的界限也沒認為教師權威不可侵犯。相反他認為應建立合理的民主的師生關系,他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不賢與弟子"強調師生相互學習,把師生關系看成是道和業的平等關系,可以相互轉化,也可以說對師道尊嚴的一種否定.
第六題我認為是對的
5、科舉制度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完全是積極的。
這道題相對簡單,命題是錯誤的,只需說出它的消極意義就解題了
6、宋元時期蒙學教材的編寫非常注重兒童的心理特點。
7東林書院秉承了書院的講學傳統,是一個純粹的文化學術中心,對政治從不過問。
答:東林書院原為北宋理學家楊時講學之地,后由該學派顧憲成等復創.書院秉承了書院的講學傳統,如教學形式比較開放,注重自學的培養,采取問難辯論式,提倡切磋討論,講究身心涵養等.它是當時一個重要的文化學術中心,還形成了一套完備的講會制度.但它不是一個純粹的文化學術中心,它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密切關注社會政治,將講學和政治斗爭緊密結合,它的門聯就是生動的寫照:"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人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8、王守仁“隨人分限所及”的觀點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隨人分限所及”包含兩層意思。
1對不同的人來說,即是“因材施教”。“人的資質不同,施教不可邋等”,施教的分量內容以及方法都要因人而異,一道“益精其能”的效果。
2對每個人而言,意指“循序漸進‘。教學的分量要照顧到學生原有的基礎及其接受能力,在“分限”內恰到好處地施教。
9、京師大學堂既是教學機構,又是教育行政機構。
答:京師大學堂是應維新運動而產生,它的<京師大學堂章程>中對學堂的宗旨、課程、入學條件等都有詳細的規定。其中總則規定它是全國最高學府,也是全國最高的教育行政機構。因此,這種說法是對的。
10、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深受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兩者對于生活和教育、學校和社會的關系認識如出一轍。
答: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理論受杜威的直接影響。但兩者對于生活和教育、學校和社會的關系認識卻完全不同。在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陶行知認為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是通過生活才成為真正的教育。而杜威認為是教育即生活,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的,人不能脫離生活,學校更不能。那么教育就必須與兒童的生活溶為一體,教育的本質是讓兒童適應生活,可以說,陶行知比杜威更強調生活;在學校和社會之間,陶的提法是“社會即學校”意思是社會含有學校的意思,因為到處是生活,那到處是教育,那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那也就是說整個社會也是教育的場所。陶行知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當時中國缺少教育的國情,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教育普及的思想,而杜威認為“學校即社會”他是想學校辦成一個小型的社會,主要從培養適應社會生活的人。是從實用主義考慮的。因此,他們的理論的雖有極深的淵源,但在這兩個問題是觀點卻是不同的。
11.西方教育史上的教育科學化歷程就是教育心理學化的過程
.教學科學化過程是隨著自然科學的逐步發展所提出的。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蓬勃興起,人們開始進行按照自然科學模式去構建人文社會科學的嘗試。在這種背景下,教育學家特別是帶有唯科學主義傾向的教育學家,一直試圖嚴格按照自然科學的標準與典范來進行教育研究,按照自然科學的模式構建“科學”的教育學,即實證──實驗教育學,并以之取代超經驗的思辨哲學的教育學。
而教育心理學化的過程是隨著教育學與心理學相互結合、滲透形成的。裴斯泰洛齊首先提出“教育學心理學化”,之后赫爾巴特受到裴斯塔洛齊思想的影響,認為教育方法應以心理學為基礎。
所以我認為,這兩個過程雖然有交叉,但應該是互相獨立的。
12.杜威強調兒童中心的思想不利于培養兒童的社會性
杜威是在批判舊教育的過程中提出“兒童中心主義”思想的,也就是說,是在“破舊”中“立新”的。在杜威看來,在傳統教育那里,“學校的重心在兒童之外,在教師,在教科書以及你所高興的任何地方,唯獨不在兒童自己即時的本能和活動之中”,教科書“是過去的學問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師是使學生和教材有效地聯系起來的機體,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及實施行為準則的代言人”。因而,傳統教育的弊病是顯而易見的:“傳統教學的計劃實質上是來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輸。它把成人的標準、教材和方法強加給只是正在逐漸成長而趨于成熟的兒童。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規定的教材、學習和行動的方法,對于兒童的現有能力來說,都是沒有關聯的。……盡管優秀的教師想運用藝術的技巧來掩飾這種強制性,以減輕那種顯然粗暴的性質,它們還是必須灌輸給兒童的。”由于傳統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師和教科書上面,而不是放在兒童的本能和活動中,于是,兒童只能受到“訓練”、“指導和控制”以及“殘暴的專制壓制”。去除這種弊病的出路是使教育實現重心的轉移。“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改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則圍繞著他們轉動;兒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圍繞著他們而組織起來。”把教育的重心從教師、教材那里轉移到兒童身上,這就是杜威倡導的“新教育”(或“進步教育”),也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
杜威的“兒童中心”思想并不漠視教育的社會層面。在這一問題上,許多人是誤解他的,他說:“我認為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兒童的社會生活是其一切訓練或生長的集中或相互聯系的基礎。””“他還說:“社會是教育的目的,是遠的方面;兒童就是教育的本身,是近的方向,都是應該知道的、注重的,”可見杜威考慮教育問題時并沒有忘記社會的需要,也沒有忽視教育的社會基礎和社會目標的追求。
提倡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不只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兒童的發展,而且也是為民主社會打好堅實的基礎。但舊教育由于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那么兒童“必然是溫良的、順受的和服從的”,也就是說,舊教育是與民主社會的目標背道而馳的。為了建設民主社會,必須“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反對從上面的灌輸”等等,這恰恰是以兒童為中心的新教育所主張的。
我認為,杜威思想的缺陷在于,他沒有意識到教育最終的影響因素-社會物質生產方式。而不是說,他是完全抵制社會性的。
13.教育的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機會均等和師生關系的民主化。
答:這個說法不全面。
(1)教育民主化是個體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并受到越來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斷轉向公正、開放、多樣的演變過程。
(2)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兩個側面。命題只講了一個側面
(3)為了實現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要做到教育普及化,另一方面要達到教育質量和效果的平等。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的變革。而要求師生關系同權威型轉向以獨立性、互相負責和交換意見為特征的民主型只是其中一個方面。還要求教育方式,教育評價,教育管理都做相應改革。
14.無關變量就是對研究結果沒有影響的變量。
所謂無關變量泛指除自變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響研究結果,對實驗可能起干擾作用的因素.它對實驗不是真的無關,它只是研究實驗中不打算研究的變量,在一定程序上影響實驗的結果,因而在實驗中需要對無關變量加以控制.所以,這個命題是錯誤的.
13、盧梭的自然人就是指完全脫離社會的自由生活的人。
盧梭提出培養“自然人”,在他的教育小說《愛彌兒》中最能得到體現。而“自然人”這一提法,是相對于“公民”“國民”的。當時的法國社會的專制制度也體現在教育上,于是,“歸于自然”、遵從天性,就成了當時開創新教育局面的原則。
(1)自然人是能獨立自主的人,他能獨自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2)自然人是平等的個體,他不是王公貴族也不是奴隸。
(3)自然人是自由的人,他是無所不宜、無所不能的。
(4)自然人是自食其力的,他靠自己的勞動所得為生。
(5)自然人不是野蠻人,他頭腦清醒,知道怎么在城市中生存,他既能盡到作為社會成員的職責,又能保持純真的天性、自由發展,不受腐蝕侵襲。
因此,說盧梭培養的自然人完全脫離社會,是站不住腳的。
14、教育性教學是指教學中要體現教育性。
教育性教學原則,意指道德教育是通過,而且只有通過教學才能真正產生實際的作用,教學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所謂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掌握知識,發展能力,而且會形成和改變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的一條基本規律.這是因為:首先,教學過程中所傳授的各門學科知識,總會使學生在獲得一定知識,技能和能力的同時,形成相應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立場,觀點和態度,從而對學生的價值觀,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旨在掌握特定學科知識的學習活動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潛在的教育性.最后,教學過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班級社會氣氛和人際關系的性質也影響著學生的品德和性格.
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就成為人格的健全與發展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當然,這也要求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完善自己.
以上學校教學所須完成的教學,發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其中,教學的功能是最根本的,因為教學過程以傳授知識為基礎,所以知識的傳授和學習成為教學過程最根本的特點.教學和發展是教學過程的兩大功能,兩者不可有所偏廢.研究表明,知識的掌握是發展能力的基礎,脫離了知識的學習和技能技巧的形成,能力便失去了賴以形成的手段和借以表現的形式,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打好扎實的知識基礎的前提下,發展智力,能力,并且以發展了的智能學習更多的新知識,達到兩者的統一.最后,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但教學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并不能自動實現,在努力實現教學過程教學,發展兩大功能時,必須同時注意對學生進行相應的道德和思想品德教育.
15、杜威的教育無目的是指教育應該沒有目的。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生活,即經驗不斷改造.他提出教育是一種過程,除這一過程自身發展以外,教育是沒有目的的。他說:”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無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認為由兒童的本能沖動興趣所決定的具體教育過程即生長就是教育的目的。而認為由政治經濟需要決定的教育目標是教育過程以外的目的,杜威這類目的是外在的虛偽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無目的的論者。他反對那種普遍的終極目的,而強調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體目的。因而認為教育目的是教育沒有目的是錯誤的。
16、現代教育的活動中心的觀點就意味著活動應該成為教學的目的和中心。
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正確的。現代教育正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直接經驗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和活動中獲得新知識,促進能力發展。教學的目的和中心應該包括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情操,我認為命題混淆了手段和目的的意義,活動是現代教學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但并不能代替教學目的。
17、在推行新課改的今天,教學應該告別“效率至上”的觀念,強調生命對話目標的達成。
這題我覺得應該折中來回答。強調“效率至上”、不注重教學質量,是行不通的。“生命對話”應該屬于一種人本主義的思想,即教育要民主,要注重教與學之間的交流,要遵循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但強調生命對話目標的達成,不也是一種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