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
1、萌芽、創立、發展 2、教學活動
3、布魯納
4、遺傳、環境、教育 5、奴隸社會初期
6、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
7、壬戌、美國、“六三.三” 8、備課;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
9、實用性 信度 效度 難度 區分度 10、優秀生、差生
11、缺陷矯正 早期干預
二、不定項選擇
1AC 2B 3ABCD 4ABCD 5A 6C 7C 8A 9AB 10C
三、判斷并改錯
1、錯。動物能哺育幼仔,是動物的本能,它不存在教育。2、正確。
3、錯。形成技能、技巧是運用知識的中心環節。
4、錯。集體形成的條件是:①要有共同的奮斗目標;②要有健全的組織和積極分子骨干;③要有正確的輿論和優良的班風;④開展有教育意義活動。僅僅有了班級組織,不能標志集體已經形成。
5、錯。讀書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閱讀教材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而無教師指導的閱讀只能是學生的自學法。
四、解釋名詞
1、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總要求,規定著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
2、教學大綱是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教學指導文件。
3、集體輿論是指在集體中占優勢的,為大多數人贊同的言論和意見。它以議論、褒貶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體的動向和集體成員的言行,成為個人和集體發展的一種力量,是學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
五、簡答下列各題
1、①生產力的發展和剩余產品的出現使一部分人能夠從生產勞動中分離出來,從事專門的教育工作。②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工,出現了專門從事科學文化活動的知識分子。③社會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積累,需要專門的學校教育進行傳遞。④文字的產生,使人類文化有了書面記載,促進了學校的產生和發展。
2、教師工作性質任務和工作對象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勞動的特點:
①教師勞動的復雜性。②教師勞動的創造性。③教師勞動的示范性。④教師勞動的長期性。⑤教師勞動的個體性和群體性相結合。
3、課的結構是指課的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進行的順序和時間的分配。
綜合課的結構:①組織教學。②復習檢查。③講授新教材 ④鞏固新知識。⑤布置家庭作業。
4、①確立共同的奮斗目標。②培養選拔班級干部和積極分子,形成班級的核心。③樹立正確的集體輿論和優良的班風。④做好個別教育工作,促進集體的發展。
六、論述題
1、提示:發展學生的智力的意義:發展學生智力是時代的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成倍增長,知識的物化過程縮短,知識的陳舊率迅速提高,學生所學的科學技術知識總是要落后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要解決這個矛盾,就要發展學生的智力,以提高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發展學生的智力是實現四化的需要。四化需要一大批具有創造性思維和具有探索精神的人才。現代化生產只有既掌握科學知識,又具有良好智力的人才能駕馭。
發展學生的智力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需要。智力是學生獲取知識崐的工具,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愈高,接受知識的速度就愈快,掌握知識就愈牢固,運用知識就愈靈活。
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的關系: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是辯證統一崐的,這是由知識和智力的辯證關系決定的。
知識與智力的關系:知識與智力不是一個概念。知識是人對客觀世界的現象、事實及其規律的認識,是人類歷史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而智力是指人們認識、適應和改變客觀世界的心理能力。知識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成果,而智力則是順利完成這種反映的主觀條件。知識與智力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智力的轉化物;作為智力活動原料的知識,又可促進智力的發展。這是知識向智力的轉化。
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的關系: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既相聯系又相區別。二者的聯系體現在學生掌握知識是通過自已的智力活動來完成的,智力的發展可以促進知識的掌握,智力是掌握知識的工具;智力又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沒有知識,智力活動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掌握知識是智力發展的的基礎。二者又是相互區別的。知識掌握的多少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能成為智力發展水平高低的標志,這是因為智力不表現為知識本身,而表現在獲得知識的心理品質上。因此掌握了知識并不意味著自然而然地發展了智力。
在教學中實現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的統一:不是任何教學都可實現二者的統一。在教學中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結構;使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啟發性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地思維,主動地掌握知識;教會學生學習,使之能自崐行去獲得新知識,這樣才能實現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的統一。
2、提示:問題有:1)重知識輕能力 2)片面追求分數 3)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4)制約教學改革。
改革做法:1)從側重一元評價到多元評價;2)從側重總結性評價到形成性評價;3)從側重區分性功能到發揮激勵性功能。
七、實例分析:
提示:從方仲永的事例說明,遺傳素質好的人,如果離開后天的環境、教育和主觀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發展的,人的知識、才能、思想、觀點、性格、愛好、道德品質都是在后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如果離開了后天的社會生活和教育,遺傳素質所給予人的發展的可能性便不能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