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詞解釋
1.心理健康:所謂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動,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fā)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2.心理輔導:所謂心理輔導,是指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系中,學校輔導教師運用其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xié)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huán)境,依據自身條件.確立有益于社會進步與個人發(fā)展的生活目標。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增強與維持學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學習、工作與人際關系各個方面做出良好適應。
3.觀察法:按照研究目的,有汁劃、有系統(tǒng)地直接觀察學生個體的行為表現對所觀察的事實加以記錄和客觀的解釋,以了解學生心理和行為特征的一種方法。
4.強迫行為:指當事人反復去做他不希望執(zhí)行的動作,如果不這樣想、不這樣做,他就會感到極端焦慮。
五、簡答題
[答案要點]
1.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條途徑:(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2)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5)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6)小組輔導。
2.(1)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據。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與咨詢是一項高度個別化的教育工作,為了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制定正確的輔導與咨詢
方案,首先必須正確找出個體的問題癥結。了解他所處的環(huán)境的特征,準確地把握他認識世界的獨特的觀念。(2)檢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心理評估不但是了解個體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為表現的工具,也是評價心理健康教育績效的工具。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
從學生個人或群體的心理癥狀減輕、心理素質的改善來加以確認。
3.(1)傾聽,傾聽是專注而主動的獲取信息的過程。
(2)鼓勵,在會談中,輔導教師可以向對方提供鼓勵信息。
(3)詢問,多提開放式問題,還要問看法與感受。
(4)反映,反映就是輔導教師將受輔導學生表達出的思想、觀念或流露出的情緒,加以綜合整理,用自己的語言再表達出來,以協(xié)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5)澄清,輔導教師應幫助對方整理思想。
(6)面質,協(xié)助當事人弄清自己的真實感受。
4.(1)預防精神疾病、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近年來我國各地中小學教師自發(fā)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克服各種心理障礙.預防精神疾病的發(fā)生。(2)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發(fā)展的需要。從更積極的意義上說,心理健康教育
是要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地發(fā)展。(3)對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配合與補充。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學生心理素質.可以為有效實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