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論述題(每小題8分,共16分)
1.試述學校工作為什么必須以教學為中心。 參考答案:
第一,以教學為主是學校教育工作的特點決定的。學校的產生使教學與生活分化開來,教學成為學校的獨立活動。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主,是學校教育區別于工、農、商等部門的根本點。
第二,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在各種教育途徑中,教學所占時間最多,工作比重最大,計劃性、系統性更強,更能發揮學校教育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三,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要提高教育質量,更好地進行自我教育,學校必須以教學為主。蘇聯20—30年代、我國建國后的經驗教訓都說明,否定以教學為中心,教育質量就沒有保證。而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則可以確保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2.試論當代國外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參考答案:
當代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盡管各有特色,但卻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發展趨勢:
第一,重視課程內容的現代化、綜合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知識更新的加劇,各國的課程改革都注意刪除陳舊內容,增添反映現代科技成果的新內容,盡量縮小課程內容同最新科技成果之間的差距。為適應當代科學綜合化趨勢加強的需要,許多國家開設了綜合性課程。
第二,重視基礎學科知識的結構化。80年代以來,英法德等國繼美國之后出現了“恢復基礎”運動,強調統一學習基準,加強基礎學科,提高學生的學力水平。重視知識的結構化表現在對課程內容去粗取精,縮減描述性和經驗性的知識,增強知識的理論性和概括性,突出其間的聯系,把各門學科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原理等基本結構教授給學生,保證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第三,重視能力的培養。適應培養新型人才的要求,當代各發達國家在課程內容組織過程中,都把培養學生研究、探討和創造態度與能力作為一項重要原則,力圖使組織的內容有助于把學生培養成為有學識、肯鉆研,既能掌握前人大量認識成果,又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的人。
第四,重視個別差異。由于學生之間在興趣、愛好、需要以及能力、基礎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各國的課程設置都有較大彈性,既有群體共有的形式和內容,也有處方化、個別化的形式和內容,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和發揮教師的創造性,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七、分析題(本題8分)
有些教師說他們沒有學過教育學,但一樣辦了幾十年教育,教了幾十年課,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還有些教師說,孔子沒有學過教育學,但并不妨礙他成為萬世師表。你認為上述觀點正確嗎?運用所學原理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
上述觀點是錯誤的。
第一,這些教師認為沒有教育理論,一樣有教育實踐,他們都忽略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密切聯系。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沒有實踐依據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教育工作者應該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踐,這樣才能避免盲目摸索,更有效率地實現教育目的。
第二,教育理論對于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意義十分重大。從理論功能上講,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釋教育實踐、指導教育實踐、推動教育改革;從實踐意義上講,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樹立科學的教育現、提高教育質量、總結經驗、探索規律,還可以為學習其他相關學科提供堅實的理論根基。缺少理論的指導,教育實踐就難以取得成效,
第三,孔子是個實踐經驗非常豐富的教師,但他不僅擁有經驗,還有豐富的教育理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時習”、“溫故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都是孔子總結教學經驗而提出來的教學理論。這些理論反過來直接指導了教育教學實踐。因此,真正重視教育實踐的人,是不應也不會輕視教育理論的。
小編推薦: